不只一条路
昨天,在看《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的时候,被一段话触动到,温德尔说,“我想起了一部很出名的卡通片。一个囚犯在不停地摇着铁栏杆,绝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实在他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栏杆,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
温德尔是这本书作者的心理治疗师,作者洛莉也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只不过她最近遇到了一些问题,他相处很多年并准备结婚的男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提出分手,原因是,他想要享受没有孩子的生活,而作者有一个七八岁左右大的儿子。
她的情绪崩溃了,于是找到温德尔做心理治疗。
我们大多数人,都容易感觉自己被困住,被自己的思想、行为、婚姻、工作、恐惧、或过往经历所囚禁。我们觉得没有出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某一个意识层面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停成长,提高思维和眼界,可以通过和身边优秀的人交流,可以通过书本获得。
然而很多时候,我门似乎乐于将自己囚禁起来,享受那种有点痛苦的感觉,比如,如果我们有两个选项,“我不讨人喜欢”和“我讨人喜欢”,即使两边都能找到证据,然而我们通常还是会选择令自己不好受的那一项。
可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总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生活都比我好”,“我无法信任他人”,以及“我啥也干不成”这些部分,而不是很正常的,就能把自己的关注点调在“我很讨人喜欢啊”,“我做成了很多事”,“很多人都值得信任”上。
我自己最频繁感受到的是,经常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些比人生活中很好的画面,我梦想种别人的浪漫婚礼,美丽的女孩开着车自由自在的旅游,院子里种满了各色的花草,朋友们无比享受的晚餐,女孩们面容精致衣着得体的进行自信的演讲。
这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自己,这些美好的生活画面都与我无关,产生比人都比我好的失落感,别人都比我自信成功的落差感,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出了问题,是我们的思维出了问题。
是我自己把聚焦点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也许是我自己习惯并喜欢上这种失落的感觉,而很自然的能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如果愿意,我也可以找到很多“我也很好”的证据。
所以我们需要把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放到进脑海中。
我特别喜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谈到的“关注圈”和“影响圈”,所谓关注圈,就是你能关注的事情,而很多是你没有办法去解决和改变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无能无力。而影响圈更小,是你可以做到的,当你焦虑,感觉自己没有办法的时候,你要想想,哪些事情是你当下可以做的。
我觉得前面卡通片囚徒的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跟这个囚徒一样,认为自己是没有办法的,都是别人的问题,我们只能等待别人来解救,因此自己就不去寻找出路。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萝莉,他男朋友毫无征兆的提出分手,她长时间情绪不稳,她真的没有办法吗,不是的,只是当时她喜欢待着不安的情绪里享受回忆过往的生活,她还可以在情绪里不停的指责她男友的各种不是,她认为只有男朋友回来,才能解救自己。
然而在分手后不久,男友就已经另外找了对象。
她必须意识到,她还有别的出路,而这条路,只能她自己去找。就像影响圈里谈到的,她必须知道男友离开了,不会再回来,她还要继续生活,当下她可以做些什么,让日子回到正轨,她完全可以办到,因为她在仅仅四十岁才认识男友,而此前,她都是一个人生活。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潜意识里,会出现很多否定的声音,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自己不行,认为如果没有一个人来拉自己,打开牢笼,我们就只能待着原地,撕心裂肺,痛哭,求救。
可是,当我们把一个新的观念,一些新的思想不停的输入到脑海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工作还有这么多可能性,原来我不必等着别人来开门,我可以从左边或者右边出去,外面清风拂面,阳光明媚。
原来离开身边那个人以后,我们也可以早睡早起,做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看自己喜欢的书,写融入自己感情和思想的文章,去跑步,去跟有意思的人交流,一样可以有丰盈的人生,打当我们关注现在能做什么,并踏实去做的时候,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会自然的转为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