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学或影视片段让你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查看话题 >一场战争,如何摧毁五段人生?
豆瓣版本略有删改,原文传送: 《我们的父辈》:大战炮火之中,各散天涯
2013年放送的德国迷你剧《我们的父辈》(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直译《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一部带有深刻反思性的反战作品。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主要讲述了五位从小一起长大,曾经亲密无间的德国青年,在乱世之中被时代洪流冲刷,身不由己,最终各散天涯的唏嘘故事。
剧集通过极具逼真性和感染力的叙事,控诉了战争对个人与集体的摧残。

1941年6月,德国军队即将向苏联进攻的前夕,五名好友举办了一场欢送仪式。
他们之中的三位成员——青年军官威廉(Wilhelm)跟他初次参战的弟弟弗里德汉姆(Friedhelm),以及一直立志报效国家,准备到战地医院救死扶伤的护士夏洛特(Charlotte),不日便要奔赴前线,投身到这场战役之中。至于一对恋人格雷塔(Greta)跟维克多(Viktor),则会留在柏林等候好友的归来。
威廉相信,只需要半年左右——最迟不会超过年末的圣诞节,德方便会赢得这一次战役,凯旋而归。
他们约定等到胜利之后,五个人要在圣诞节再聚首。

奈何愿望敌不过变幻莫测的时局。
到了1941年12月,德军不仅没有大获全胜,甚至陷入胶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匮乏的应急物资、防不胜防的埋伏等客观限制,都阻挡着德军进攻的脚步。
回想欢送派对当晚,弗里德汉姆说过:“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当时,他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说出来,而其他人也似乎不太在意。然而,随着局势持续恶化,这句话后来又被反复提及了好几遍,大家似乎才领悟到它的真谛。
事实上,整部剧集正是通过塑造人物在战争里逐渐“变坏”的过程,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纯洁美好的一面,到底是如何淹没于枪林弹雨之中的。

对于威廉跟弗里德汉姆的变化,可以说,他们两兄弟犹如经历了一场“灵魂的互换”。
威廉刚出场的时候意气风发,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年少气盛的神采。大概还因为他有过之前打胜仗的经验,所以对这一次进攻苏联的任务,他同样抱有坚定的信心。
只不过从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开始,恶劣的战况一而再,再而三挫败着威廉的锐气。那些不知道在何时何地,就会突如其来的枪战、轰炸、埋伏,使得他身边的同僚接二连三丧生。任何人都无法去预测,仍然能感受到心脏跳动的这一秒,会否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秒。
在恐惧和焦灼心理的长期煎熬下,威廉试图当起了一名逃兵,英勇不再。

然而,同样是每天见证着生灵涂炭的弗里德汉姆,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在哥哥眼里被视为“书虫”的弗里德汉姆,本来只是一名文艺青年,被选上战场估计也并非自愿。他很早就说过“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表明自己的反战立场。这种格格不入的厌战情绪,导致他在参战初期被哥哥和一众战友轻蔑。
非常讽刺的是,几年军旅生涯留给弗里德汉姆最深刻的体会,竟是假如不去杀人,那么就会被人杀掉,人的生命跟牲口几乎无异的“道理”。到了故事的中后阶段,他好像被彻底改造成另外一个人,不仅不再厌战,反而时刻为了生存本能去战斗,去杀戮。

此外,同在前线每天亲历着混乱和恐慌的人,还有战地护士夏洛特。
在到战地医院报到的第一天,夏洛特兴奋地表示:“我们是来为德国军人服务的,我们代表了德国的女性同胞。”负责接待她的老护士瞪了一个白眼,无言以对,然后匆匆回到岗位上。
直至她亲自参与到救援工作之后,确实是大梦初醒。那股理想主义的热忱,没过太久就被现实主义的冷水狠狠浇灭。毕竟在鲜血淋漓的战地医院,崇高的理想远比不上一卷纱布、一瓶止痛药更实际。
数年过去,战争仍未结束。早已身心疲惫的夏洛特,看着临行前跟四位朋友的合照,目光定格在自己烂漫无邪的笑脸,百感交集……

曾经勇敢果断的威廉,变成了畏首畏尾的懦夫;曾经善良单纯的弗里德汉姆,沦为冷酷无情的刽子手;曾经斗志昂扬的夏洛特,不得不抛弃遥不可及的信仰。
一场战争,褫夺了他们原本最宝贵的品格,也驱使着每个人在“变坏”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身处战场上的人,往往身不由己。那么远离战场的其他人,难道就能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吗?
在五位主角之中,格雷塔本来是距离这场战争最遥远的人,结果照样无可避免被这个“巨型旋涡”吞噬了进去。
诚然,格雷塔的悲剧一定程度上实属咎由自取,未必能引起大家对她的同情及理解。但是她的经历确实反映出,战争岁月里人人自危的残酷现实。

格雷塔从不掩饰自己的虚荣心,即便是通过卖弄姿色去换取成为歌星的机会,似乎也没有给她带来什么道德负担。相反,在漫天战火的大环境之中,她依然惦记着自己到欧洲巡演的梦想,可谓生动诠释了堪比“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无知。
不过,格雷塔自负却并不自私,她“飞上枝头”以后也不忘替犹太男友维克多,争取到逃离德国的机会——尽管她不知道,那其实是个陷阱。
直到后来格雷塔在战地医院,临时充当了一次夏洛特的“助手”,她才大彻大悟,看清自己所身处的世道到底有多恶劣。只可惜她仍然不改娇惯任性的作风,我行我素,最终不幸成为了猎人枪下的“出头鸟”。

那么,维克多跟格雷塔劳燕分飞之后,他又遭遇了什么波折?
在此多插一句题外话。由于这是一部从德国人视角出发的反战片,所以创作班子很可能会出于“政治正确”以及为历史赎罪等方面的考量,然后在塑造犹太人角色的过程中,有意在他们身上赋予更多正面、积极、希望的力量。
也许或多或少得益于“历史光环”的加持,犹太人维克多勉强算是五位主角之中最“幸运”的那个人。

一方面,维克多在被运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上,刚好遇上了有勇有谋的波兰女孩阿丽娜。阿丽娜察觉到了不妥,鼓励所有人想办法逃走。虽然剧外的观众如今都知道,假如他们抵达奥斯维辛的话,将会面临怎样的人间炼狱。然而,剧中的维克多在当时一头雾水的情形下,心情必然是相当挣扎的。
庆幸他选择了跟随阿丽娜逃脱那辆火车,才避免了日后将会遭受的非人折磨。
另一方面,相比起在战场上一步步“变坏”的威廉、弗里德汉姆、夏洛特,甚至还有香消玉殒的格雷塔,维克多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他的人格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完整性,没有彻底腐烂。
尤其是他在危难关头,舍弃小我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一群犹太同胞的壮举,更是全剧当中少见的散发出人性光辉的感人一幕。

“我们曾经有五个人,是五个朋友。”
这句念白,在每一集里都会以旁白的形式出现。只不过它又像是一句可怕的魔咒,反衬着五个人在大战炮火之中各散天涯的命运。
试问,他们之中有谁能够预料到,1941年6月晚上那个欢送仪式,竟然便是五个人最后一次欢聚一堂的时光?

还有几处细节值得一提。全剧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举杯祝酒的镜头,然而每一次的人数、谈话内容,以及每个人各自的心态,实际上都随着时势的变化而不断转变。
战争前,五个人谈笑风生;
战争时,四个人苦中作乐;
战争后,三个人劫后余生。
匆匆数年,物是人非,恍如隔世。
-The End-
© 本文版权归 阿豆outsid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