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学霸,古建筑守护者,白月光与米饭粒
今天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栋梁 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有感,志之。
以下是根据该次展览以及相关资料整理的一些内容,并不代表梁先生全部的经历和成就,只是我自己想要记录的一些点。
梁思成是妥妥的学霸,而且还德智体美劳动全面发展。他家学渊源,其父是梁启超,国学功底深厚,会多种乐器,是清华校合唱团的成员和管弦乐队的队长,喜爱足球,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跳高冠军,有很高的素描和水彩画功底,曾担任清华校刊《清华人》的美术编辑,创作了大量封面、栏头画和插图,精通英文和日文,学过三年德语和一年法语。看了这个介绍是不是觉得是言情小说校园男神的设定?
接下来咱们再展开说一下他的人生大事件。
梁思成1901年出生在日本,1912年随父母回国,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北平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1919年“五四”运动中,梁思成是学校的学生领袖之一。他是当时进步学生社团“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的中坚分子。
1924年,和林徽因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一年间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1929年,他呼吁保留沈阳钟鼓楼,未获成功。 1931年,他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第一个建筑学术团体,是用现代科学方式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开拓者。 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
同年发表《平郊建筑杂录》,记录了研究成果,天宁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寺早已不存,只剩下一座高达57.8米、八角形、十三层的密檐塔。有关天宁寺塔的修建年代没有留下准确的记载,因而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此塔为隋代的宏业寺藏舍利塔,有说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梁思成根据塔的形状及其柱额、拱门、栏杆等部件的特点与形制,与中国历代的塔作比较,得出结论:天宁寺塔为明以前,辽代末所建造,不是隋唐的建筑。1991年,相关部门对天宁寺塔进行大修,在塔刹中发现了建塔碑,碑上明确写着塔建于辽代天庆年间,证实了梁思成60多年前的推断。
1934年,出版《清式营造则例》。 1941年, 完成《营造法式》关于结构技术的大部分图解。1944至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7年,受中国政府委派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 1948年12 月,为中国解放军在地图上标注北平古建筑,以备解放军攻城时保护文物之用。 1949年,组织建筑系教师夜以继日地编出《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和《古建保护须知》送到解放军手中,以备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这就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最初蓝本。 1950年,建议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反对拆除北京城墙。有些人认为北京的城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现在效能已失,应该拆除。梁思成听到这种说法后非常着急。他连续发表《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文章,全面阐述保存城墙的意义。他甚至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城墙的建议:“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可利用它为城市分区的隔离物,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息。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改造成文化馆或小型图书馆、博物馆。护城河可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城墙、城楼最终还是逐渐被拆除。在无法整体保护北京古城之后,梁思成只能“化整为零”,逐一地保护北京城里的文物古迹。其中,他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保住了团城。 当时,为了保护团城,他提出了改善交通的各种方案,但都被否决了。他又请苏联专家多次上团城考察。在一次关于团城的讨论会上,一贯温文尔雅的梁思成勃然大怒,站起来说:“照你们这样说,干脆推倒团城,填平三海,修一条笔直的马路过去好了,还讨论什么?”情急之下,他不得不找到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两次上团城实地勘察,最终将团城保存下来。 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以及国徽的设计工作。 1953年致信有关领导,反对拆除北京东四、西四牌楼。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 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 面对面的冲突。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说:“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声,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1955年“对以梁思成为首的复古主义建筑理论”的批判展开。
同年痛失志同道合的爱妻林徽因。
从1937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即赵州桥,被鉴定为世界现存最早之跨度敞肩拱券石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她为了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她和梁思成一起,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安危,为了保护中国的古建筑不遗余力。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早年得的肺病一直未能痊愈,最后转为肺结核,病重不治,享年51岁。 1957年,他查看明十三陵被雷击起火情况,建议为古建筑加设避雷针。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林洙。他俩相差27岁。早年林徽因还曾辅导过林沫英文。三人因此结识。那是1948年,林徽因当时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1949年夏,林洙与清华建筑系助教程应铨结婚,婚礼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主持的,并于1953年调到清华建筑系,在梁思成领导的中国建筑史编纂小组工作。1955年,林徽因病逝。1957年,程应铨因是林徽因古建筑思想体系拥趸者而被划为右派,林洙受其牵累,降格进资料室。林洙无法接受,与程应铨离婚,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与母亲共同生活。 1959年,林洙担任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管理员,从事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林洙对林徽因的评价是:“她是如此的博学、如此的健谈、如此的美丽,以至于让我望而却步,远远地崇拜。” 不知何时梁与林由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转变为朋友乃至于恋人的。 1966年,梁思成在文革风暴中被列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游行示众。 1969年,得知天安门城楼改造消息,认为“不能拆也不能改变样子”。
1972年,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在浩劫中,梁被抄家,房子被收回,被病痛折磨,林对梁无论生老病死,不离不弃,除了照料梁之外,还为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养老送终,并全力整理并参与编辑出版了梁思成遗稿。
纵观梁思成的一生,少年意气风发,青年与志同道合的女神喜结连理,度过了37年相濡以沫、走遍大江南北共同记录古建筑、教书育人的岁月,事业上的成就非同辈所能望其项背,老年又受到第二位夫人的悉心照料,并将其遗作整理出版,虽有保护古建筑的建议未能被采纳的遗憾,但穷其一生,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泉下有知,看到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应该会心一笑吧。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栋梁 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
2. 《梁思成的北京足迹》 陈溥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91175.htm
3. 梁思成百度百科
4. 林洙:为爱执著一生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19341.htm
© 本文版权归 Electric Blac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