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苦中不知苦
W老师是我退休后结识的朋友,他有一颗极善良的心。闲谈中,当我说起往事时,他总是透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目光里饱含着悲天悯人,不住感叹道:“苦唻!苦唻!真苦唻!”让我非常感动。
记得从前回上海,有人问及,我说是从外地回家探亲的,他们也常常叹气说:“苦唻!苦唻!”那种毫不掩饰的同情让我既感激又非常不安。
现在退休了,除了疾病的拜访之外,估计日子就如此这般过下去了。尽管退休工资不一,但生活质量,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不大听到“苦唻!苦唻!”这话了。可是我偶尔倒会自问一下:“侬这辈子苦伐?”
有时同学聚会上、哪怕与兄弟姐妹比一比,是会觉得这辈子挺苦的。17岁离家,种田、做工,还有时不时的各种运动,让我前30年真像是风浪里的一叶小舟,颠簸摇晃,命悬一线。让有些朋友看来,简直可以写一部高尔基那样的三部曲了。可是,说心里话,不要说现在,就是那时候,我也没有觉得有多么苦,更不会自恋和自怜。所以W老师的“苦唻,苦唻”,我总觉得当之有愧;过多地解释,又矫情,于是只得含含糊糊地岔开话题。
身在苦中不知苦,首先因为人是一种极容易适应环境的动物。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人总是会为自己找到开心的理由。当你忘记了鲜花,忘记了诗歌,当你的大脑里就装着一只“食槽”,你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比如下雨天不出工、一小碗滴油的红烧肉,还有去场部偷来几份报纸、一场露天电影,都会让自己心花怒放。生活是由细节串连起来的,就是这些“幸福”的点点滴滴冲淡了日子的苦涩,在记忆的筛网里甚至成了璀璨的珍珠。
不觉得苦的另一个原因是“彼此彼此”。平等是最好的心理制衡剂。不仅于此,我们来自大城市,再不堪也会享受一点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如包裹啦、探亲假啦,都是当地农民做梦都不敢想的。所以后来有些知青回忆插队的“苦”,农民很不以为然,说我们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怎么到你们这儿就成了“大苦大难”。说得有理。农民如此,工人老大哥,他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呀。至于那些“城市贫民”就是城市里的“贫下中农”了。人就是这样,只要有那样的参照物,你的潜意识里就会“满意”。自己的幸福是靠他人的不幸支撑的。尽管这么说有点冷酷,但有几分道理。
不觉得苦,还因为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生活毕竟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着。昨天妻子买菜被偷了自行车,要在从前是会难过得几天睡不好觉的,现在呢,笑骂一下就完事。是呀,只要不牵涉到买房子,日子还是好过的。有忧虑、有牢骚,就是没有苦的感觉。那是因为吃饱了,有肉吃,才会骂娘;肚皮贴背的“饥馑岁月”,谁给碗饭,谁就是最亲的娘了!
但是,苦不苦毕竟不是个感觉的问题,总是有客观标准的。说自己不苦,乃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不苦”的日子;井蛙观天,那天会有多大呢?一种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那种物质也仅仅停留在“瓜菜代”的水平的生活,再不觉察苦,事实上也是“苦不堪言”的。文革以后,我看第一部港片《巴士奇遇结良缘》、第一部西方电影《英俊少年》、第一部日本电影《追捕》,受到的强烈震撼,至今难忘,原来人是可以另一种活法的呀!真是白活了!我想“白活了”应该是一种最深沉、最刻骨铭心、最哀天号地的痛苦了,因为我们再没有第二条生命了呀!
我们还是带着好心情离开这个世界吧。只是期盼着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再不要“吃二遍苦,遭二茬罪“了,哦,不是我那种感觉“不苦”的苦,而是真正的幸福,物质和精神、从身到心的幸福。我们所有的忧虑、牢骚,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全都是为着他们呀!
(2009年青年节)
“幸福”和“幸福感”不一样,同样,“苦难”和“苦难感”也不是一回事。为什么明明很苦却觉得“勿苦”,再补充一点。
当时的年轻人理想主义的色彩很浓,资本主义看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社会主义看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把苦难诗化了,觉得苦难是人生的必经之途,是锻炼,所以迎苦而上了。同时知识青年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也就冲淡了劳动和物质上的“苦”。难怪后来听到“书籍是最好的避难所”这一说法,特别认同。还有,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半夜鸡叫”和“收租院”,是”三分之二”在“水深火热”里;如此这般,只有感激,哪里还会觉得苦呢!
现在全社会奉行的是“物质至上”“享乐主义”,精神产品都在炫富,欲望无边无际,“理想主义”已然成了空壳,“身在福中”的年轻人却道“苦”,一点也不奇怪。
身在苦中不知苦,身在福中不知福——想到底,不也是社会的进步吗。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