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乌合之众
熙桓心理李遇|作者
有一种说法尽人皆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都以为,跟随群众的观点总是没错的。
然而这个流传了世世代代的说法,却未必是真理。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作为个体的异质被同质化吞没了,无意识品质的优劣决定了群体智慧的高下。
群体往往表现出冲动、易变、急躁,没有长远打算,情绪夸张与单纯,轻信、易受暗示,同时智商普遍降低。简言之,群体是盲从的。这便是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的观点。
《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
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集体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从心理上学说,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共同目标,因此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起的人,这样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体。
而当一个偶然的契机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这群人就有了同一种心理特征,我们姑且称之为心理群体。心理群体形成之后,会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是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
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本能起决定性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个人的决策通常比群体决策更好,个人能产生更多较好的主意,而群体决策由于受到不同意见和论点的约束,加上害怕被人认为愚蠢等心理制约,因而不容易使决策具有较大创造性。
有群体的地方就会有领袖。我们习惯把风光的领袖看成思想家,事实上,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都有这些品质。这会让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只要他们能拥有信仰,坚定的意志,狂热的感情,便能得到大众的拥戴。芸芸众生总是服从于意志坚强的人,因为他们更知道如何迫使群众接受自己的看法。
每个领袖都有自己独特的手段,其中有三个手段最为重要: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断言简洁有力,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他就越有威力。
重复对于群体的作用力十分强大,这种力量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自我的深层区域,我们的行为动机在这里形成,所谓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体来说,传染力都和病菌一样强大。
比如当年的大跃进运动,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具体该项运动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是可行的,群众无暇去顾及。
简明慷慨的口号,群众轰轰烈烈的去生产,大量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随之出台。
可见,断言、重复和传染是掌握群众动向的利器。
群体是盲从的,很多商家正是很好的利用了刚才提到的三种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来达到商业目的。
就拿当下流行的整容来说,通过商家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雇佣大量写手来编造一些自身整容成功的例子,给群众们造成了一个通过整容换来美好人生的幻象。
再加上一些明星的热捧,使得大众完全失去理智,蜂拥而至的去整容。但是整容的危害尽人皆知,平白无故的挨上若干刀,任何正常人都会有不良反应,无数整容失败的例子传出。
即便如此,还是阻挡不了爱美人士的脚步,失败的人数越多,愿意去尝试的人也就越多,大众盲从的心理可见一斑。
勒庞书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有用,放到当今的中国也极为适用。
也许群体的秉性有史以来一直未变,作为一个精英主义者,勒庞对群体的分析透彻至深,难怪墨顿会对此书做出如下评价“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研究出治愈其的良方。
xihuanxinli
熙桓心语
群体是虚无的,具有可塑性。需要用到群众的时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不到群众的时候,群众是“不明真相”的。同时,集体主义也为社会铺就了“通往奴役之路”。
—The End—
-
熙桓心理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4 12: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