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生
一直在看叶老师的书,书中讲解的诗词多是古代的诗人在极大的压力下写出的。这些纤细优美的词句,好像和人生的困顿不沾边,仔细想,却又发现其实是合为一体的。其中,感发最为强烈的主题是“忧生”,从大处看是对民生的忧患,从私人的角度感受,是秋士易感,伤春怨别,本质上是对人生无常,生死迅速的悲哀。叶老师经历过重重的忧患,是诗歌给了她支撑下去的理由,可能也只有在人经历过很多生死(不单单指的是人的生死,也包括事物的更替消亡),才能慢慢把握到如何面对生死和无常的心境。最美好的诗歌,也是对这种开阔心境的追逐和体悟。在读诗歌的过程里,深入的感受就是诗歌美在于纤细美好的关怀,微言大义。忽然联想到,好多时候真理的传达,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反而是在最不经意的瞬间,以极微极深的方式钻入一个人的心灵。
叶老师对于“忧生”的解答,除了诗歌赋予的精神境界作为支撑意外,还有就是“无生”的态度。其实,在我感觉,好的诗歌本身就是无生又生生不息的感悟。一个人在什么情境下,才能真正的做出一番事业?要么就是在经历忧患,看穿忧患之后,要么就是在极度绝望过后,发现了不变的,可以依靠的境界,借用佛法的概念,就是空性与慈悲的境界。
但是在真正地践行“无生”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自我”的摧毁。“自我”(ego),并一定是自己的头,手,或者跟自己的利益相关的一切,只要是自己执取的境界,都可以看作是自我。自我是很顽固的,会通过不同的方式露面,比如非要事事争论出个你对我错,或者要强,或者甚至是对“善”的执着,如没有顾及现实情况的乌托邦等等,这些都是狡猾的自我的幻化。可以说,只要有执着,就有自我。但是如果不执着地做一件事,人不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在这里,我想有一个细小的差别,就是是否在结果上停留,执着于结果本身,如果停留了,不走了,就是形成固化的自我的时候,如果做完了和没做一样,不会因为某个结果而沾沾自喜或者不由此产生傲慢的心理,自我就没有生成。
自我的破坏力还在于,它是一切痛苦和贪嗔痴的源头。甚至是菩萨也很难将贪嗔痴的习气完全摒除。“忧生”的解答“无生”,和随时破除自我的束缚,也是一致的。“忧生”其实是自我在担心自己消失,“无生”就是接受自我消失的状态。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本身也是艰苦的修行过程。世俗的爱,是包含了空性,慈悲,自我的混合体。为什么一对情侣到最后很容易酿成悲剧,因为越来越深入的爱,也意味着要求自己和对方不断地溶解自我,在这个过程中,爱有时就会转变成负面的情绪,甚至有兵刃相见之感,这也是相爱相杀的原因。但是即使一个人没有恋爱,自我还是会频繁地去干扰人的心境,焦虑,痛苦,耐不住寂寞,都是自我害怕自己消失时对人的折磨,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享清福也很难。
“忧生”的和解,是自我慢慢消失的过程,杨定一博士教的,在遇见痛苦时的“参”和“臣服”的法门,也是同样的打破自我束缚的方式。同样的词,也可以用耐心,细心,坚持,或者其他词汇来解答。但是一个人,只有决心开始对治自我,对治无常的过患,才能从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折磨中慢慢解脱出来。诗歌有诗歌的方式,宗教有宗教的方式,甚至爱情本身也是一个法门,在爱情里什么时候能够放过自己的过错,放过别人的过错,将自己的痛苦和不如意,转变成对他人的理解和耐心,也是消解自我,体会到些许慈悲的过程。之所以是“些许”,是因为作为凡夫的心力还不足以体会到真正的慈悲。离真正体会到,还需要经过很多的磨难和学习。
花花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被自己蠢哭
- 金银花
- 脆弱
- 让Deepseek选香水 (1人喜欢)
- 张爱玲与《东方屏风》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