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迹 | 在四川老茶馆喝茶是什么体验
摆开的竹桌竹椅边角玉润,公园、道场、街道旁随处可见。“抬头晴天少,眼下茶馆多”。
茶的历史悠久,而茶摊、茶馆也早在晋代就已出现,宋朝兴盛。煮水吃茶,在烟火里飘出禅味。

时光里浮沉演化到现在,各地喝茶的文化还是略有不同的。而要论哪里的茶馆数量最多,非川渝莫属了。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
“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这句老话就反映了各地状况。茶馆多,说明茶客多。
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
“口子上吃茶,茶钱该我的。”熟人相约吃茶,也总抢着买单。
作家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里说,成都人谈生意要去茶馆;起了口角,也要去茶馆讲理;摆龙门阵更不用说,茶馆头去冲壳子(“摆龙门阵”“冲壳子”为四川方言,意为聊天吹牛)。
四川老茶馆之盛,莫过于此。

成都鹤鸣茶社
四川茶馆外观上与别地有个很不同的是,竹桌竹椅经常是摆在坝子上,公园、道场、街道旁等开放或半开放场所。精致讲究的少,洒脱随意的多。主要还是为了晒太阳,毕竟“抬头晴天少,眼下茶馆多”。
现在外省人、外国人来成都打卡的,也经常会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此茶社始建于1923年,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茶社之一。最初,人民公园附近有6家茶馆,只有鹤鸣保留了下来。
鹤鸣茶社的创办人姓龚,大邑人。(名字与大邑鹤鸣山不无渊源,见博馆蜀迹系列第四期)20世纪20年代初,他租了公园一块地皮,修建了一座亭式厅堂茶厅,取名为“鹤鸣”,横额由书法家王稼祯题写。1988年,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鹤鸣茶社进行了全面整修,搬迁了楼上的住户,恢复了楼上雅座100个。
现任鹤鸣茶社经理的何国清介绍,在少城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后,鹤鸣茶社逐步扩大。2007年,再次经历大规模整修的鹤鸣茶社,成为了老成都历史文化景点之一。如今,它占地30亩左右,当仁不让地成为成都最大的茶社。
除了喝茶,还可以招徕采耳的手艺人,感受一下“灵魂的震颤”。就这么懒洋洋地在茶馆待上一下午,舒服惨了。
彭镇观音阁茶馆
还有双流区彭镇马市坝街的观音阁茶馆,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时为寺庙,民国初改为茶铺,解放后,茶铺成为了集体所有,名为“茶二店”(茶一店现已拆除)。老茶馆里还保留着改革开放前的一些红色记忆,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海报口号......茶馆还用的是老虎灶铝壶烧水,喝茶用大盅盅儿和盖碗,感受着凹凸不平的地面,往来的当地老人和乡音。

四川老茶馆,是彻头彻尾的老灵魂。
参考资料:
《成都鹤鸣茶社:最悠久茶社历史》天府早报(2012)
gif来自B站up主“三七Clyze”“再也不剪了”的视频
补充阅读

《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

博馆
“在博馆,与好书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