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瓦(20201024-1111)
◆ 导言 >> 女人肯定像男人一样也是人,但这样一种论断是抽象的;事实是,凡是具体的人总是单独被确定的。拒绝永恒女性、黑人灵魂、犹太人性格的概念,并非否认今日有犹太人、黑人、女人:这种否定对上述几种人并不代表一种解放,而是代表一种非本真的回避态度。显而易见,任何女人都不能真诚地自认为置身于自己的性别之外。 >> 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 >> 主体只有在对立中才呈现出来;它力图作为本质得以确立,而将他者构成非本质,构成客体。 >> 生理需要—性欲和延续后代的愿望—使男性处于女性的支配之下,却没有从社会上解放妇女。主奴双方因互相的经济需要而团结起来,这种需要却没有解放奴隶。这是因为在主奴关系中,主人没有提出他对另一方的需要;他掌握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力,但没有从属于这种权力;相反,处在附属地位的奴隶,出于期望或恐惧,将对主人的需要内化;虽然这种需要对双方都是一样的,却总是有利于压迫者而不利于被压迫者,这就解释了,比如,为什么工人阶级的解放会如此缓慢。 ◆ 第一部 命运 >> 如果可以说,在高等动物中,个体生存对雄性比对雌性限制更严,那么,在人类中,个体“可能性”则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状况。 ◆ 第二章 精神分析观点 >> 原始人在超自然力、在图腾中异化;文明人在他们个体的心灵、在他们的自我、在他们的名字、在他们的财产、在他们的作品中异化 >>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所理解的观点,“等同于”母亲或父亲,就是在一个典范中异化,就是更喜欢一个外来的形象,而不是自身存在的自发演变,就是要扮演存在。他们向我们指出,女人被两种异化方式吸引;十分明显,扮演成为一个男人,对她来说会是失败之源;但要扮演成为一个女人的游戏也是一个诱饵:成为女人,就会成为客体、他者;而他者在放弃中仍然是主体。对女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拒绝这些逃避,而作为超越性自我实现 ◆ 第二部 历史 >> “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是在社会之外才有,”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具有性爱萌芽的古代世界停止的时候开始的,即是从通奸开始的。”实际上,爱情具有的这种形式,与婚姻制度延续的时间一样长。 >> 女人高于男人之处如下。在物质上:因为亚当是用泥土做的,而夏娃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的。在地点上:因为亚当是在天堂之外创造的,而夏娃是在天堂里创造的。在受孕上:因为女人孕育了天主,这是男人做不到的。在显灵方面:因为基督死后向一个女人即抹大拉显灵。在赞颂方面:因为女人受到的赞颂在众天使之上,她就是慈悲为怀的马利亚…… ◆ 第三部 神话 >> 通奸只能随同婚姻本身一起消失。因为婚姻的目的可以说让男人对他的妻子免疫,但在他看来,其他女人保留令人眼花缭乱的魅力,他转向她们。女人使自己成为同谋。因为她们反抗想要剥夺她们所有武器的秩序。为了让女人脱离自然,为了通过仪式和契约让男人奴役女人,人们赋予她一个人该拥有的尊严,人们赋予她自由。而自由正是摆脱了一切奴役;如果让一个原本身上就有魔力的人有自由,自由就变得很危险。尤其男人采取权宜措施后就止步,自由便变得特别危险;他只有把女人变成一个女仆,剥夺她的超越性,才肯接受女人进入男性世界;人们给予她的自由只有否定用途;女人用它来拒绝;女人只有被囚禁,才变得自由;她放弃这种人类特权是为了找回自然客体的威力。白天,她阴险地扮演顺从女仆的角色,而晚上,她变成牝猫、母羊;她重新扮演塞壬的角色,或者跨上一把扫帚,逃往魔鬼的舞池。有时,她对丈夫施展她的夜间魔力,但更谨慎的是对丈夫掩盖她的变形;她选择外来人作为猎物;他们对她没有权利,对他们来说,她仍然是植物、泉水、星星、女巫。因此她注定不忠实,这是她的自由所能具有的唯一的具体面孔。她甚至越过欲望、思想、意识,变得不忠实;由于人们把她看做一个客体,她被献给选择夺取她的任何一个主体;她被关在闺房,藏在面纱底下,人们还是不能肯定她是否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欲望,让一个外人产生欲望,已经是冒犯她的丈夫和社会。另外,她常常让自己成为这种命运的同谋;仅仅通过谎言和通奸,她才能证明,她不是别人的东西,才能否认男性的意图。 ◆ 第二章 >> 性行为不是任何一方的吞并或投降,而是一方促成另一方的完美实现。当厄秀拉和伯金终于相遇时,“他们彼此间给予这种星体之间的平衡,唯有这种平衡才能称做自由…… >> 男人在天主身上赞美女人,而在人间把她当做女仆来对待,甚至越是要求她完全顺从,就越是使她走向得救的道路。忠于孩子、丈夫、家庭、领地、祖国、教会,这是她的命运,资产阶级总是给她指定这个命运;男人贡献他的主动性,女人贡献她本人;以神意的名义使这等级神圣化,这一点没有改变等级,相反,是企图让等级永远固定不变。 ◆ 第三章 >> 神秘是奴隶的属性。 >> 人们所经历的关系越是具体,就越不会把它理想化 ◆ 第一部 成长 >> 他感到自身的危险是在他的阴茎中,他害怕阉割,但这种恐惧较之小姑娘对“体内”感到的弥漫的恐惧更容易克服,后者的恐惧往往延续女人的整个一生。她极其担忧在自己体内发生的一切,从一开始,她就觉得自己比男性更不透明,更深地受到生命的朦胧的神秘所包围。由于小男孩有一个可以认出自己的他我,可以大胆地承受他的主体性; ◆ 第二章 少女 >> 她假装埋怨把自己和他分隔开的障碍,但其实,她选择他正是因为从她到他不存在任何真实关系。因此,她把爱情变成一种抽象的、纯粹主观的体验,不危及她的整体性;她的心在跳动,她经历分离的痛苦、见面时的折磨、怨恨、希望、埋怨、热情,不过是空幻的;她根本没有介入。 >> 重要的是,性的问题无论如何被规避了。这种精神恋爱延长和证实自恋倾向,这时肉欲只出现在内在性中,他者并不真正在场。 ◆ 第三章 性的启蒙 >> 巴尔扎克说:“做爱时,灵魂撇开不说,女人就像一把琴,只对懂得弹琴的人献出她的秘密。” >> 对射精器官、冲洗器、下身冲洗盆的反感,是女性性冷淡常见的原因之一。 ◆ 第七章 社会生活 >> 衣着有双重性质:它用于表现女人的社会尊严(她的生活标准,她的财富,她所属的社会圈子),但同时,它将女性的自恋具体化;它是服装和首饰;通过它,忍受着无所事事的女人以为表现出她的存在。修饰她的美,穿衣打扮,这是一种工作,可以让她占有自己,就像她通过家务劳动占有自己的家一样;她的自我,这时在她看来,是由自己选择和重新创造的。风俗促使她这样在形象上异化。 >> 打扮对于希望自我欣赏的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迷人的游戏;后来,孩子的自主愿望起来反对浅色平纹织物和漆皮鞋;在青春期,她既想展示自己又拒绝展示自己;当她接受自己成为性对象的命运时,才乐于打扮自己。 >> 通过对形体魅力的关心表明,她接受自己的女性角色。 >> 打扮的这种社会含义,使女人通过自己的衣着方式,表达她对社会的态度;她服从既定秩序,给予自己一种谨慎的高雅个性;可以产生许多微妙的区别 >> 如果他们不再爱她,最取悦人的裙子也将无济于事。打扮可以是一个征服人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防卫的武器;打扮的艺术在于制造幻景,给目光提供想象的对象,在肉体的交欢中,在日常的交往中,一切幻景都消失了;夫妻感情像肉体的爱,位于现实的层面。女人并不是为了心爱的男人而打扮。 >> 她往往出于怨恨,决定对丈夫不忠。 ◆ 第八章 妓女和高级妓女 >> 马罗说:“在靠卖淫出卖自身的女人和通过婚姻出卖自身的女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价格和契约的期限。” ◆ 第三部 辩解 >> “谁想拯救自己的生活,谁就会失去它。” ◆ 第十二章 恋爱的女人 >> 拜伦说得好,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种消遣,而它却是女人的生活本身。 >> 爱情是显影剂,它使底片上看不清的影像清晰地显现为正片;通过它,女人的脸,她身体的曲线,她童年的回忆,她以往的泪水,她的长裙,她的习惯,她的天地,她的一切,凡是属于她的都摆脱了偶然性,变得必然,她是她的神坛脚下一件美妙的礼物。 >> 维奥莱特·勒杜克有力地表达过这种感情:我憎恨睡觉的人。我怀着恶意俯向他们。他们的顺从激怒我。我憎恨他们无意识的平静、他们虚假的感觉缺失、他们认真闭目的脸、他们合情合理的酩酊大醉、他们的既专心又无能为力……我窥测过,长久地等待从我的睡眠者口中吐出粉红色的气泡。我只要求他吐出一个表示存在的气泡。我没有得到它……我看到了他沉睡的眼皮是死人的眼皮……当这个人很难对付的时候,我躲在他的眼皮的快乐中。当他酣睡时,他的睡眠是令人难受的。他偷走了一切。我憎恨我的睡眠者,他可以无意识地给自己创造与我格格不入的宁静。我憎恨他的蜜一样的额角……他在自己内心为自身的休息忙碌。他回顾不知什么东西……我们飞快地出发。我们想借助我们的性情一起离开大地。我们已经起飞、攀登、窥伺、等待、哼小曲、获得成功、呻吟、得胜和失败。这是一次认真的逃学。我们已经离开了一种新的虚无。眼下你睡着了。你的消失不是体面的……如果我的睡眠者动弹,我的手便不由自主地触摸他的生殖器。这是储藏了五十袋谷物的谷仓,令人窒息,十分专横。一个睡觉的男人的贴身钱袋落在我手里……我拥有装种子的小口袋。我手里有将被耕种的田地,将被料理的果园,将要改变的水力资源,将要钉住的四块木板,将要掀开的防雨布。我手里有果实、鲜花、挑选过的牲畜。我手里有手术刀、整枝剪、测深器、手枪、产钳,而这一切并没有摆满我的手。沉睡的世界的种子只是心灵延续的晃动的多余物质……你呀,当你睡着时,我憎恨你。 >> 他希望她是自由的,但他希望她献身。她了解这种危险,她的卖弄风情也就因此而停歇。一个恋爱的女人几乎不可能灵活地玩弄这种手段,她非常担心落入陷阱。在她仍然尊重她的情人的情况下,她厌恶欺骗他,他怎样才能在她眼里仍然是一尊神呢?如果她取胜,她就毁掉她的偶像;如果她输了,她就毁掉自己。没有得救之路。 >> 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但在这之前,爱情以最动人的面貌,概括了压在封闭于女性世界中的女人、受伤害又不能自我满足的女人身上的诅咒。无数的爱情殉道者抗议命运的不公,因为它把荒凉的地狱当做最后的得救,提供给她们。 ◆ 第十三章 虔信的女人 >> 虔信的女人折磨自己的肉体,是为了获得收回自己肉体的权利,把它压制到卑微的地步,作为自己得救的工具来颂扬。 ◆ 第四部 走向解放 >> 一切生前的问题都在死亡中得到平静的解决, >> 在大胆地投向目标时,会有遭受挫折的危险,但也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谨慎会导致平庸。 >> 只要她仍然需要为成为人而斗争,她就不会成为一个创造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