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菩提 行如苍松 ——读《心若菩提》
他出身草根,却创造了誉满世界的企业集团;他机智、能干,却也曾产生出家的念头;14岁辍学,却博览群书,自学财务、MBA、企业管理等各科知识。功成名就后,他用朴实的文字为自己立传,著成《心若菩提》。
1
有个人,一辈子都在和玻璃打交道,并打造了自己的玻璃王国。
他就是曹德旺,一个一辈子在玻璃领域深耕并走向世界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曹德旺出身草根,却做出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他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答案就在这本书里——《心若菩提》。
《心若菩提》是曹德旺亲笔写的一本自传,书中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大半生的故事。
曹德旺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福清高山镇,他的祖上非常富贵,不过到曹德旺父亲这一辈时,家道中落。
曹爸爸起初在上海做生意,当时正值国共内战的动乱年代,在他们一家从上海逃往福建老家的路上,全部家当丢失,经此变故,曹家从此陷入贫困。
曹德旺14岁辍学,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生意,他放过牛、倒过货、修过车、做过炊事员、在农场当过果苗技术员……
他用心、尽责地做每一件事,因此也收获了众人的尊重和信任。后来与玻璃结缘,从此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创造了自己的玻璃王国。
《心若菩提》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有他吃过的苦、有他遭受的罪,有他事业的起起伏伏,也有他的精神修炼。
读完这本书,如果要给它三个标签,那就是语言平实、感情真挚、能量满格。
2
在《心若菩提》中,曹德旺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很多关于他为人处事的故事。
这本书总共6章,其中三章讲他的为人处事原则:诚信为本、天道酬勤、铁肩道义。
曹德旺非常注重这些品格的修炼,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些品格。
他从来不送礼,而是用心做事、让自己发光,从而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事业做大后,对或大或小的供应商及合作者,他从来不傲慢、不强势,而是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让利。
他说,正因如此,自己才能走这么远。
我们知道,大多数自传书并非主人公本人撰写,而是请作家代笔而成,而这本书是曹德旺亲笔写就的。其实决定写这本书时,曹德旺也曾找过几位作家。作家们建议他不要用显得枯燥的第一人称来写,要曹德旺提供素材,然后作家来撰写创作。但是作家写了一两章后曹德旺并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虽然作家们通古达今、词汇华美,但是这反而淡化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作家们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观点。这让一向纯朴、低调的曹德旺无法接受。
最终他决定自己动笔,这对于初中只上了半学期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差事。”
曹德旺之所以能够写书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一直是个深度阅读者。
虽然他很早就辍学,但是从来没有停止看书学习。小时候利用劳作休息的间隙,曹德旺借助字典自学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从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后来他自学了财务管理,经常与公司的财务人员学习讨论各种财务知识。
随着事业不断变大,他又自学了MBA的所有课程,一边学一边用。
有一次为了在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曹德旺亲自在车间蹲了3个月,搞调研、采集生产指标、计算成品率、数据汇总、起草作业指导书……所有工作均亲自去做,最终让福耀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甚至超过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对于看书学习,曹德旺自述,他爱看各种书籍,而且有一个怪癖,去他家千万不能向他借书或要书,即使再好的朋友他都不会给,因为他爱书如命。
3
曹德旺是个聪明人,机智、灵活而又不失原则。他从来没有害人之心,但是对于那些算计他或恶语相向的人,他也从来不忍气吞声,而是给予坚决的回击。
曹德旺也是个性情中人,有段时间他看完李叔同的传记后,被其诗意潇洒的人生所感染,一度萌生了出家的想法。不过石竹山的老和尚告诉他:“您今生有佛报,但无佛缘。”从此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安心工作。
有趣的是,曹德旺曾经四次问卜石竹山的僧人,在他内心迷茫的时候,也曾试图借助神仙的智慧,看清眼前的迷雾。
曹德旺是中国的首富,也是中国首善。他的个人捐款额超过10亿美元,但是在这本书中,曹德旺没有讲他捐赠的故事。试问在世俗世界中征得了无上名望、财富及成就的人,如此低调、如此淳朴者,能有几人?
从《心若菩提》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曹德旺不张扬、不浮夸,满含真诚和真心,客观而平实的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
看曹德旺的故事,从中能够了解到中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国家在这段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在经济发展上的探索历程,也看到了一个毫无背景的民营企业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摸爬滚打,百炼成钢。
曹德旺的人生无法复制,但是他的故事总给人一种朴实的力量,让人不断咀嚼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