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的诅咒”?怎么避免?李小龙有一句名言
有一种说法叫“知识的诅咒”,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掌握了一门学问或者一项技艺的人,他们用自己习惯的措辞用句,向别人介绍学问或技艺,想当然地以为别人肯定听得懂,其实呢,听的人往往一脸mēngbī。
因为双方的知识储备不一样,就像我们看产品使用说明书,写说明书的人想当然地认为我们都能看懂。其实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完说明书跟没看一样——根本看不明白,还得找会使用产品的人来教我们怎么使用。
这对于写说明书的人来说,他们就属于犯了“知识的诅咒”的毛病。他们没有学会换位思考,以为自己懂的知识,别人也完全能够明白。
这是“知识的诅咒”的一种表现,另外还有一种表现。
有些人,读的书特别多,也特别固执。别人向他们介绍一些新东西,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原先掌握的一些东西来质疑新东西。
不管别人介绍的新东西是什么,犯有“知识的诅咒”的毛病的人,总是不等听完,就一副“万事通”的嘴脸表示说:“我明白你说的是怎么回事儿。不过你说的东西在我看来存在几个不足。”接着就“一二三四”罗列开来。
介绍新东西的人要是向对方解释,对方说的跟自己要介绍的,完全两码事儿,准保引出一场马拉松式的辩论,最后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不欢而散。
要避免犯这种毛病,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值得我们记取。李小龙说过,学习新东西,必须先“清空自己的杯子”。
因为你之所以学习新东西,必然是在做了比较之后,承认新东西比你的旧货强。那么,你就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学习新东西好了。不这么干的话,总是拿自己的老一套去质疑新东西,这样怎么可能进步呢?
话说回来,质疑新东西,其实是人类的通病。咱们看历史书,就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当新事物、新思潮来临的时候,那些越是有知识的人,越容易走上顽固、保守的道路。
他们会本能地找出很多理由,把自己过去掌握的旧货合理化,放大新事物、新思潮的不足,不愿意清空自己的杯子,最后落得个被时代淘汰出局的命运。
人人都有顽固、保守的“潜质”,稍微放松警惕,就容易成为跟潮流对着干的悲剧人物。在这方面,我有过教训。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写毛笔字,让我们描红,那时候我的顽固潜质就萌发了——不愿意描红,老是自己写成啥样就啥样。老师虽然三番五次告诉我要先照着字帖描红,掌握了以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思写,但是我总是嘴上说“好好好”,写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特色。老师最后一看跟我说不通,也就随便我了。所以到现在,我的毛笔字仍然不失“童真”。(当然我现在认为让年轻人写毛笔字属于浪费青春,并且以自己不写毛笔字作为荣耀。我只是打个比方。对于热爱书法、爱写毛笔字的人来说,还是应该遵循“先模仿、后发挥”的学习步骤。)
最后总结一下——
要避免患上“知识的诅咒”的病症,需要从两方面努力:
(1)教别人东西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对方熟悉的语言讲授自己掌握的东西。
(2)跟别人学习新东西的时候,要“清空自己的杯子”,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跟人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