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in Week 3/7-3/13
过去一个礼拜开始紧张起来了,每一天都能听到认识的人认识的人遭遇封闭管理的消息。现在想明白了,其实最害怕的结果是随时有可能被抓起来隔离,关在办公室48小时之类的,对失去自由和选择的恐惧。跟病毒共存的第三年,恐慌潮涨潮落,酒精喷雾、免洗洗手液收起又重新拿出来。这几年的确有种“被疫情偷走”的感觉,尤其是见不到的人和去不到的地方,不知道等这一切都过去了之后,错过的东西能不能被找回来。
最近确是上海最舒适的气候了,还没入梅,穿着春装晒太阳。终于可以光脚在家里走来走去,不需要预热被窝。虽然这两个礼拜开始十二点上班,但是已经连续一周不需要闹钟自然醒。心里好像在想着一些事,可是醒来又很自然无痛。终于在春天的尾巴上加班加点,每天埋头做手工,把我的毛衣给赶出来了!怪感慨的,这个历时七八个月的project终于收尾了,得拍照@harrystyles!

一本书 | 两部剧
ONE | 《伦敦的叫卖声》
这又是一本我小时候买来,看不懂,搁置,现在重新捡回来看的书。其实是蛮有意思的,可以看到是一个译者主导的翻译项目,把国家与文体做联系,挑选出这十多位作家的文章。并且,译者还对每一位作者和选文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个翻译风格一读就感觉很不同,至少跟现在比较普遍的翻译语言不太一样,要更加凝练、书面。不过作为随便散文这类文体的翻译,感觉味道还挺对的。但,这个翻译风格的统一性似乎也抵消掉了十几位作者写作风格的不同,读起来会感觉是一个人的声音。被选为书题的《伦敦的叫卖声》很有趣,同时也很应我最近观察到的街道变化。最近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或看到一个骑电动车卖菜的人停在街边,呼喊“卖菜了”。好多街坊邻居路人围上去,从蓝色的大塑料袋里看看挑挑,我偶尔瞟过一眼,看到有红薯、宁夏菜、白菜这些。叫卖声确实很容易被听错,被放大的分贝曲解,于是就一直是一个谜题,直到在街上打了照面。
TWO | 《疑犯追踪》S1《You're the Worst》S1
这礼拜看的两部剧都是被人激情安利必须得看的剧,结果是没有失望!
《疑犯追踪》S1
作为一部2011年的剧,不免觉得太过于切题了。在后《西部世界》看到这部剧,不禁要回想如果这部剧对于看剧的我来说还有时效性,那么我看待监视、数据安全和技术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想知道2011年的自己被冲击之后,会有一些怎么样的反思。其实点开第一集我是有些抗拒的,毕竟在《Lost》里面被这个眼镜程序员吓得不轻。虽然一眼可以看出剧里比较肥皂老套的设定,比如邦德式的英雄主义,逐渐套路化的解题模式,但是又可以感觉到编剧有在努力,比如第十集就开始编织一些更深的网络并给出情节转折。朋友推荐的时候,就讲到了里面提到的社会问题的前瞻性。一看果然是这样,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成性别比例的女性遇到的危险。
《You're the Worst》S1
节奏和度都把握得蛮好的剧,剧情甚至有种在听stand-up般的爽。剧集不长,跟朋友在家染头发的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反应是惊讶和爆笑掺半。看这剧确实很想喝酒,差一点就放弃戒酒了,但是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忍住了!多少可以感觉到一些类似quarter-centry life crisis亦或者中年危机的焦虑藏在喜剧底下,但是又不大想去细想这事儿。
染头发的想法来得挺突然的,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回事,于是就拉着朋友帮我搞了一下。虽然没有研究透彻就上手,但是效果还不错。发给朋友们看,大家都有些惊讶,是挺春天的颜色!
说到春天,走在街上开始看到开花的书了。而路过被转成应急核酸点的公园时,发现有人在拍照,不知道是在拍搭起的排排帐篷和医护人员,还是花圃里应时而换上的鲜艳的郁金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