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20220122 《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 鬥廉击郧
【经】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传】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
恶曹,无考究,不知何地。这里经传之间差了一个宋国,也无法考据。
【传】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楚国的大夫屈瑕计划跟贰、轸两邑结盟。郧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几个邑一起攻打楚军。
莫敖表示很担忧。这里的莫敖不是人名,是楚国的官职名,相当于司马。可能就是前一句所说的屈瑕。
斗廉,即前文出现过的楚国大将鬥廉。桓公九年刚刚设计打败了鄾人,这里由显示出其军事智慧。他说,郧人在他们郊区驻扎,肯定戒备不森严,并且他们天天等着四邑的盟军来协作。虞,盼望。
斗廉接着说,你带人驻扎在郊郢这个地方,就可以抵挡住四邑联军汇合。我带几把好枪直接杀进去,敌人既然在等援军,又以为自己在城边,退有可守,必然没什么斗志。你等我搞定他们,这四邑的联军自然就跑了。
莫敖说,要不,我们向大王请一些援兵吧。盍,何不。济师,增援的军队。这里的王不知是楚王还是周王,有点奇怪。按说当时的王基本都是指周天子,但是一个楚国的大夫向周天子请兵,好像没有这种礼节。
斗廉回答说,“师克在和,不在众”,大胜仗,在于军心团结,而不在于人数多寡。“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商是指商纣王,周指周武王。传说纣王有亿兆夷人,而周武王只有革车三百,虎贲三千。虽然有周朝自己吹嘘之意,但其军事力量对比可见一斑。但是最终是周战胜了商,鬥廉是借此来佐证自己的说法。“成军以出,又何济焉”,我们军心团结,又何必需要增援呢。
莫敖还是不敢,说,要不,我们占卜一下?
鬥廉直截了当地回:无法决定的事才需要占卜,这毫无疑问之事,占卜有什么用?
于是楚军打败了郧军。“卒盟而还”,完成了与贰、轸的盟约,班师回朝。
鬥廉此人确实不可小觑,按照时间线,他可能是鬥伯比的弟弟或者族弟,为楚国前期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