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网文)
什么是家风? 家是家庭,风是风气。一家之风,世代相传。 清朝的张澍在《姓氏寻源》说: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一个人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而性格的养成,更在于长辈的言传身教。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 01 好的家风,润物无声。 苏轼在《三槐堂铭》里写道: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物质会随着时间而褪色,而家风却是可以流传千古。 一个家庭,正气凛然,忠厚风骨,何愁没有延绵的福气。 福建林氏,乃是人才辈出的大家族。 从林则徐、林觉民,到林徽因,中国近现代史都留有他们的名字。 林氏家族注重教育,亦培养儿女们的品德。 历史上,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 “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一种家风典范。 而鼎鼎有名的林则徐则给后代留下《家训》: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规矩,也是家庭兴旺的根本。 古代的世族,尤为注重家风的传承,因为他们深知这将影响几代人的发展。 《朱子家训》里更是从日常小事劝诫: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良好的家风,助力子女们走上正路,节节高升。 而散漫的言行,则会导致后代们浑噩度日,惹来是非。 家风,润物细无声,却流芳百世,滋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杰。 图片 02 家风正,则家族兴。 俗话说,家风正,如沐春风;家风不正,祸患不远。 要想看一个家庭往后的发展,可以从家庭成员的日常习惯中看出来。 一个家庭骄奢懒惰,则衰弱必至。 克勤克俭,再穷,也能福气绵绵。 清代名臣曾国藩《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正所谓,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平时在外奔波的曾国藩,也不忘写信告诉儿女和家眷们: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日常生活中,曾国藩十分节俭,每餐吃饭以素菜为主,客人来了才增加一道荤菜。 他的弟弟花费巨大价钱,建造了新屋,送给曾国藩,而曾国藩听闻此事后非常生气,立马写信批评弟弟。 “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事后,曾国藩一辈子都没有踏入过这间新屋,而是把它捐了出去。 而曾氏家族,除曾国藩、曾国荃等因军功受到封赏外,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不正,污秽尽来。” 修身、齐家、治国,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家风都是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图片 03 好的教养,来自家风。 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好的教养跟家风有关,跟家境无关。 一个人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 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钱,记忆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买新衣服。 亲戚家常常会把他们小孩穿不了的衣服、鞋子,送给我们穿。 我就经常穿着旧衣服,也不爱打扮,身上脏兮兮的。 母亲很严厉的批评我:“为什么把衣服弄的这么脏?” 我说:“又不是新衣服,也没去别人家做客,脏一点也没啥。” 母亲说:“做人要清清白白,哪怕再穷,穿着破布衣服,也要是干净整洁的。” 我当时还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觉得母亲特别爱干净、爱整理。 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 家里的柜子、木沙发、洗衣机,母亲都会扯一些布,缝纫成布罩,盖在上面,遮挡灰尘,用的时候再掀开。 几年下来,洗衣机、柜子,还是跟新的一样。 后来,我自己结婚、组建家庭,也保留了母亲爱干净的习惯。 家风是潜移默化的,是父母对儿女们留下的心理影响。 那些好的习惯、性格,慢慢形成了一个人的教养,继而传承给下一代。 《钱氏家训》里写道: “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为什么,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因为长辈的教育,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大于一切。 真正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 留给后代最宝贵的不是家产,而是家风。 图片 04 身居陋巷,也能德馨。 左宗棠曾写道: “若能日日用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 大多数人,都是处于普通家庭,也不是什么大家族。 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此正本清源,宽厚恭谨,为后辈留下好的家风。 何为贵族? 贵在担当,贵在品格,更贵在气节。 即使身居陋巷,也能德馨;身处低位,也能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