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和“王维”
问:有人在《春山》的评论中写到,有些内容不符合史实,请问您怎样看待历史真实和剧情需要这个问题?
答:历史是需要真实的,但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如果说历史小说按照历史的真实版本来演绎,它就成了一个历史的科普文章,比如说找一个王维的传记,然后将它写成白话版变成历史小说,我觉得这是非常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一个小说家写王维的时候,王维是他的素材,是他的模特,但王维并不等于“王维”,这实际上是在这个模特、这个素材身上重新创造他。
所以,《春山》中的王维,和历史中的王维,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并不完全重叠。这个人物是我创造出来的,他可以不等同于历史学家眼中的那个王维,这是创造,或者说是再创造,这才是小说的魅力。如果说我们画一幅画,画一个人,画出来就像一幅照片一样,这幅画虽然可能很用心,整整画了十年,但这画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拍一张照片就可以了。
我有一个朋友学画画,他问我怎样画一幅画才算是好的画?我说首先是画一切不能用照片代替的画,如果你画的画是相机能够拍出来,甚至能够拍得更好,那我觉得你不必画。毕加索的画之所以了不起,不在于他画得很像,而是在于创造。梵高和高更画的那些人物和真实人物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他们其实是在创作。高更曾经得到了一个预定,去给一位美丽的女士画一幅画,他把这个美女画得像一头母牛一样,这个人拒绝给他钱。但在今天,这幅画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了。高更相信,他画得很好,就像母牛一样那么慈悲那么美丽。这种美丽,并不是通常的那种漂亮。
我觉得作为艺术家来讲,就要有一种不讲道理,就是不讲常理,不讲通常的那种道理,他在创造,在我的眼里,高更画的这个母牛般的女人可能比本人还要美。我觉得写王维,写荆轲,写崇祯皇帝,这肯定按我的路子来写,我就是在创造他,历史上的这个人物就是一个素材。
(摘自和四川师大新青年文学社同学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