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重新拾起课本来:记录我的爷爷奶奶
这周有事,工作日居家呆了2天,闲来无事,翻出来以前的BEC课本,重新学习了起来。学着学着,我突然有些感慨,看着还有些熟悉的内容和教程,我竟然有点热泪盈眶,毕业第六个年头了啊,这些书本被我搁置了这么些年,我也停滞学习了这么多年。忽然在这一刻,我有了想要读书学习的欲望。毕业后的这些年,家里的书断断续续也买了一些,搬家换房子也从来都不舍得扔掉我的书,小说、宗教、心理学,等等,可是仅限于偶尔翻看。参加工作以来,在大北京的飞速运转的轮抽上,自己这个小菜鸟也在不停的在学习怎么样做工作,怎么样把工作做得更好,怎么样能获得更高的绩效。因为起点差了太多太多,一路往前奔跑,人也经常性的变得浮躁和紧迫,想要快速获得答案和结果。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我的脑子真的太空了,我一直在索取学生时代的所学,后续没有系统性的学习来持续输入。而自己现在太需要读书了,这个想法的读书,并不带功利性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学习给工作带来更多的眼界和机会,反而是在时长反思自己的生活之后,在成长到成立之年的时候,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看事情有了不同的角度和理解,然后想要沉静下来读一读书,想要自己越来越空的脑子不再继续空。
前一阵,忽然想起来很多在初高中时候学过的文章,像《城南旧事》、《我与地坛》、《荔枝》、《社戏》、《边城》,在时过这么多年后,翻出来又读了一遍。好多地方让我很动容,感动的不仅仅是故事的内容,还有作者人到中年回顾成长的心境,以及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和此刻的理解。时光匆匆,再一次与上一次的距离,竟然是相隔这么多年。在别人的故事里,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和成长过往,也让我想到我的家乡,一个平凡的充满烟火气的小山村。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跟爸爸妈妈一起到了城市里生活,只有在放寒假和暑假的时候,会回老家,跟爷爷奶奶还有姐姐妹妹们一起小住一阵。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爷爷是一位非常斯文儒雅的男士,很典型的古代中国文人的形象,不论什么时候,都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历史的原因让这位原本会是养尊处优的翩翩君子成为了贫穷的农民,一生波折贫苦,但这些并没有让他的脾性变得凶恶浮躁,反而笑对生活,一生宽容坦然。我见过爷爷年轻时候的身份证,一表人才,年老了,也是慈眉善目,温柔亲切。家里一众姊妹中,爷爷最心疼的就是我。大概是因为,我的妈妈很早父母都不在了,相对于其他的姐姐妹妹们,我没有外公外婆的缘故,所以爷爷一直都对我格外喜欢。爷爷于2008年的秋天与世长辞,最后一次见,是在爷爷去世的前一周,我和妹妹回老家看他,见到我们回家来,爷爷开心吃了一大碗饭,我还记得当时喂爷爷吃了一个鸡腿。没有能赶上爷爷临终的最后一面,爸爸告诉我,当时问爷爷想不想看到我和姐姐,爷爷原本都快要没有意识了,艰难的吐出三个字,“要读书”。我记得,我刚到天津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梦见爷爷,坐着火车带了很多东西来看我,醒来时泪流满面。时光匆匆,爷爷已经离开了这么多年。也让我知道,爱不分时间和界限,有的人虽然已经不在身边,但曾经感受过的爱和温暖,会一直都延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