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派的科幻医疗巨构——亚琛工业大学附属医院
该文章粗略介绍了德国70年代采用预制建造的巨型医院——亚琛工业大学附属医院RWTH Uniklinik。这做医院不仅有着粗野的外观,也有着充满未来感的室内空间。

在德国西部与荷兰比利时三国交界的亚琛近郊,矗立这一座令人震撼的巨型医院——亚琛工业大学附属医院。1966年亚琛工业大学成立了医学院,当时的市立医院成为了大学医院。由于空间不足,医学院需要建造新建筑。亚琛当地的建筑师Weber Brand & Partner的设计于1971年动工,这座建筑也几乎贯穿了其职业生涯。自从医学院1984年搬入这座建筑以来,几乎所有的医学系教学设施都安置于此。在同一座建筑内实现教学、研究和医疗相结合的理念使这座建筑的规模在德国几乎独一无二。


设计理念 模块化设计、预制建造,这是德国19世纪60-70年代建筑界的思潮。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快速重建。在这种需求的引领下,快速而廉价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必需。因此很多建筑师在建设中广泛的使用了预制装配的形式,成为这一时期的一种时代印记。由于模块化的结构以及设计和施工同时展开,空调等管线很难在建筑内部完美解决,于是建筑师将各种管道外置,这也贴合了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代表的高技派审美取向。

功能与流线 该医院的即是大学附属医院也作为市立医院,内部包含了24个中心科室和跨学科中心,以及21个研究所,其中癌症中心、神经血管网络、远程医疗中心、罕见病中心和创伤中心等具有跨区域的重要性。医院床位数1600床。2008年住院人数为44768人次,门诊量为225727人次。医院的交通主要依靠两条并置的东西走向的医疗街组织,七层的裙房容纳了门诊和医技。住院楼之间形成了多个庭院,这些庭院有的通到首层,有的位于裙房之上。
亚琛工大医院的空间与交通划分是以结构为主导的,24个现浇混凝土筒体不仅作为垂直交通核心,也是整个医院的结构核心。ABCD四条水平交通走廊将交通核串联起来,交通核编号A1-A6,B1-B6,C1-C6,D1-D6,形成了医院独特的导向机制。患者通过需要乘坐的电梯编号到达指定楼层的相应科室。整个医院的医疗功能置于南侧,教学置于北侧,医疗和教学的界线并不明显。首层的入口大厅包含了医疗保险服务、托儿服务和问询。西侧的餐厅占据了两层。值得一提的是首层放置的PhotoART部门收藏和展览了许多对这座震撼建筑的摄影作品。医疗科室分布在走廊之间的单元中,相关联的科室垂直联系。放射科位于6层,同时方便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使用。急救中心位于地下一层,室外有专门的救护车通道通往-1层,2010年修建的直升机停机坪也通过扶梯连接至此。医院西侧有专门的供应楼,与医院地下三层连接,货物的运入和污物的运出都通过供应楼实现。

粗野的外观 它之所以令人震撼,不仅仅是由于其庞大的规模,更由于它那看似粗野实则设计精细的外观和室内。巨大的通风管道和钢架裸露在外,锈红色的脚手架和楼梯栏杆以及巨大排气管垂直和水平穿过钢筋混凝土骨架结构,不免让人联想到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始建于1971年,这座建筑的主体结构由混凝土制成,除了交通核为现浇混凝土,其余构建均为预制。
该纪录片讲解了建筑结构的逻辑和记录了建造的过程。
充满未来感的室内空间 这座建筑的内部是不寻常的。地面、门和墙壁元素的配色方案使用了绿色、橙色和黄色的等鲜艳的颜色,与银色的金属栏杆和管道搭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未来感。通风和供暖管道大多裸露在外。吊顶使用设计非常复杂的金属构件拼接而成,喷淋和灯具置入其中,形成规则的图案。室内地毯由机织丝绒定制,需要定期更换。同时,在一些使用量大、卫生敏感的区域铺设了绿色PVC地板,功能区和食堂选择了中性灰色。置身其中仿佛进入“星际迷航”中的战舰。大约 6000 间房间中约有 35% 没有窗户,尤其是地下室、技术或储藏室,还有许多办公室、功能室、员工休息室和考试室。




失误与批评 如此巨大的建筑物采用巨量的预制构件,这种近乎偏执狂的设计终究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失误。首先,医院需要不断适应医院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复杂的设计给医院改造带来了难题。比如通风系统随着医院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对现有管道的更新带来了巨大的成本。除此之外,外立面的气密性存在缺陷,并且数个部位存在渗水问题。
对于其外观也存在争议,1980年德国明镜杂志将其描述为:不成比例的塔楼,带有丑陋的钢灰色和黄色管以及大量由肮脏混凝土制成的混凝土碉堡医院。尽管如此,这座建筑仍旧进入了德国遗产保护名单。
扩建与发展 2010年,在主入口处新加了停机坪,通过扶梯可直接将患者送至急诊区域。 2017年,亚琛工大附属医院的扩建竞赛吸引了HENN、C.F. Møller、arqa、PL Architekten等公司参加,扩建部分为带有50张重症监护的中央手术室。最终C.F. Møller获得第一名。

C.F. Møller方案的主体被置入地下,消隐地铺在主体建筑的西南侧,屋顶花园为院区提供了原来不具备的疗愈花园场所。新建体量仅在主入口的位置抬升起来,形成新的标志性的主入口,在这里通过连廊连接老建筑入口。通过多个并列的采光庭院,病人和医生都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