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伦.古尔德的钢琴艺术
浅析格伦.古尔德的钢琴艺术(转)
小宝小桃子
2010-12-06
古尔德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热爱巴洛克音乐,同时又是现代音乐的坚定支持者;他痛恨晚期浪漫主义的矫揉做作,却是理查.斯特劳斯和瓦格纳的疯狂崇拜者;他的贝多芬和莫扎特,是对传统的颠覆和重建,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他设想的在北极钻井平台举办的复出音乐会甚至是超现实主义的;而他在对巴赫的诠释上,尽管他扮演的是个前卫的先锋派角色,但本质上却是个谨慎而传统的人——他主张遵循古法,而摒弃了浪漫时期那种轻浮的钢琴演奏技术,用一手的断奏将音符打得支离破碎,在钢琴上实现了大键琴的奏鸣效果。
第一次听格伦的唱片,不是久负盛名的哥德堡变奏曲,也不是随“发现者号”一同进入深空的平均律钢琴集,而是一套被斥为叛道离经的作品——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格伦独有的短促有力的触键,使得乐曲具有清晰明快的生命力,跳跃的音符演绎着莫扎特的喜悦。然而这种欢声笑语仅属于莫扎特早年的作品。对于著名的K.331的尾章土耳其回旋曲,格伦却使用了难以置信的慢速和断奏的指法,将这部流畅美观的作品敲打得支离破碎——这或许是格伦对莫扎特的解构,也许仅仅只是恶搞。之后有几个乐章,速度的控制也是让人无法忍受,莫扎特音乐特有的歌唱性的美感丧失殆尽。古尔德曾表示过,早年的莫扎特确实有吸引他的天才能力,而晚年的莫扎特对于音乐结构的深究,使得格伦觉得他突然的严肃是才尽的表现。然而,莫扎特从来都不是格伦喜爱的音乐家。他认为这位萨尔茨堡神童的音乐有过多的即兴色彩,而忽视了结构上的严谨(这似乎和前面提到的自相矛盾),卖弄的成分过多。这也许是身为天才的古尔德对莫扎特的嫉妒使然。真正使古尔德感兴趣的是一些具有严整结构的对位作品,比如巴赫的赋格,贝多芬晚年的奏鸣曲,理查.斯特劳斯的和瓦格纳的歌剧,以及吉本斯,欣德米特,甚至是勋伯格等人的键盘作品。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种巴洛克气质,而这正是古尔德所珍视的。对于浪漫时期的一些大家,如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人,则被他嗤之以鼻。尤其是肖邦这个“只用右手的天才”,对于纵向织体的缺失,是格伦最无法忍受的。
尽管格伦并不承认巴赫是他的最爱,然而无论是从演奏曲目的数目还是时间跨度上来看,巴赫都是古尔德一生的重点。格伦对于复杂和声的掌控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对作品的宏观把握非常到位,能站在交响的角度对待一部复杂的键盘作品,而钢琴作为一种交响性乐器,对多声部的表达能力真是格伦看中的:“钢琴是一件对位乐器,只有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处理好,才会变得有意思。”古尔德弹奏巴赫,最大的特点是线条如刀凿斧刻般的明晰,即使是一个具有稠密声部的复杂赋格,也能将每个声部的每个音符清晰的呈现出来。古尔德的巴赫具有最好的结构感和线条感,将巴赫音乐的框架勾画得异常峥嵘。学习管风琴的经验,引起了他对通奏低音的重视(格伦常把低音声部弹得很响),这样就使作品的内在逻辑感显得更强,也使得格伦的巴赫和其他人的听起来大不一样。同时,他通过短促有力的触键控制住每个音符的泛音,使得音符饱满而有弹性,而且显得十分清晰。古尔德弹奏巴赫还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少使用渐强音和渐弱音,虽然缺少色彩变化,但使得整部作品听起来对比异常强烈,结构也更加突出。古尔德的巴赫决没有学究气,而是生机勃勃平易近人的。巴赫留下了一座结构严整的巍峨大厦,而古尔德使它在音响性和音乐性上达到了和谐的一致。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席夫曾公开表示过对古尔德的崇敬:“我们考试一定要弹巴赫,而且是以无聊得不得了的方式来弹,很模糊,用很多踏板,是那种很模糊的赋格。然后,这些古尔德的录音出现了,是这么的活灵活现,充满节奏的趣味。乐曲跳跃矫健,有点爵士的味道在里面。它解放了我们。后来我对巴赫很有兴趣,看到自己能以别的方式来弹奏他的音乐,真是妙事一件。当然不是模仿古尔德。我十几岁时就已经晓得,他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模仿他是一件危险的事。不过他让我们见识到,在钢琴上弹巴赫,是可以不用十九世纪的风格来弹的,不用像弹肖邦或者李斯特那样,用上所有的踏板。他的演奏、各个声部,还有复音的结构,历历可见,这些都棒极了。”席夫确实没有模仿古尔德,甚至在和古尔德相反的方向摸索着巴赫的弹奏方法。席夫的琴音温暖醇厚,不似古尔德那般清冽通透,而速度略显凝滞,曲意悠闲,不像格伦那么棱角分明。当然,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巴赫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