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三寺收尾篇:法净寺里的特殊佛像们
对天竺三寺的披抉幽隐,终于来到最后一篇。
之前两篇如下:

顺嘴说句,决定去中天竺时,并不曾想到,第二天杭州各处宗教场所就再次因疫情而集体关停,我算是抓住了这休止符按下之前,最后的一面。
若强行解读这种巧合,难免又一次相信,自己颇有佛缘。
天竺三寺里,中天竺法净寺一直受关注较少。
做个不恰当类比,三兄弟逃不过“大哥沉稳持重、三弟才华横溢”模式,三姐妹不外乎“大姐知书达理、小妹娇憨可爱”模式,似乎不太有人会特别注意老二。
好像也不绝对,关云长也是老二、李世民也是老二、《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也是老二。
中天竺蕴蓄的特别之处,只不过等你提及和发掘而已。
规模最小,一度只是三天竺的分院所在,不提;
位置居中,到上天竺和灵隐山门的距离几乎等值,不提;
省佛教协会和市佛学院所在地,不提;
紧挨着泥黄色的法云古村与奢华的安缦酒店,不提;
全杭州少有的不收门票(叫“香花券”更确切吧)的寺院,不提。
尤其重要的一点,法喜和法镜都是讲寺,唯独此处,是法净“禅”寺。
讲寺的功能乃经论讲学,禅寺的功能为禅修净思,再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前者就像学校,后者就像研究所,一个输出型、一个内收型,既如此,法净寺仿佛愈多了一层低调理由。
用不声不息不起眼,换了不被搅扰,这交易,“能处”。
当然,玩笑总是玩笑,所谓讲寺禅寺划分,指的多是当初建立之始的设定,更迭赓续,如今早已属性交叠,毕竟,传法也不意味着省略思考,修行也不意味着自绝于天下,自设藩篱的排他,总是落了法执。
你看灵隐寺也是禅寺、少林寺也是禅寺,哪个不热闹得天下无匹。

法净寺开山于隋代,比之法喜寺那赫然高悬的“晋代古刹”,年份还是迟了点。
不过相传其由印度高僧宝掌所建,外来和尚好念经,也是佳话一件。
至于这位宝掌为何建寺,无非是:游方到此,为山水风物所感,栖止停步,再不舍离去,便就地驻锡。
所谓“溪山处处皆可庐”,万里传灯,也终该有个让灵魂归返的句点。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且去吃茶。
到宋嘉定年间,一度评定禅宗“五山十刹”,此地竟居十刹之首,斯为寺史之最盛。
再小的骨节里,都涌动过江河湖海。

那几日杭州天气反常地热,云层中就启动了午后强对流的基因,走在殿宇回廊下,分明感到一场将落未落的骤雨在后山里呼之欲出,心下就有些焦躁,倒是几位师父倚柱聊天、闲庭信步,仿佛在敲打我:阴晴圆缺都是随缘。
若说法净寺最不寻常的地方,还是它的佛像。
第一进天王殿内,正反主佛龛里,就有着极不寻常的供养。
都知道,天王殿嘛,前边弥勒迎客,后边韦陀护法,两旁不是四大金刚、就是哼哈二将。
可这里,如果你不懂行,单凭视觉印象,估计以为弥勒和韦陀都被观音替换了。

其实,正面坐着那位还是弥勒,只不过是“天冠弥勒”,他与汉地佛寺里各位熟悉的大肚皮弥勒佛,仪态体型截然不同,他清隽、端凝、面如满月、法衣雍容,乍一看,还真容易误认作观音。
貌似这才是佛教起于印度时、较早的弥勒佛形象,那会儿,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还不曾降临红尘、流传民间,最早的信众们,只认这尊五方佛宝冠下的俊朗面容,将他作为未来佛,预备在下一世娑婆间,接过世尊的法轮。

至于反面韦陀站立的位置,则换成了摩利支天神—佛教诸天护法中的第十六位。
尤为清奇的是,这尊摩利支天,被塑为三头六臂、手持各种宝器的样子,还是位女神!
其实这摩利支天,某种程度上还构成中天竺的象征,据说,靖康国乱、宋室蒙尘时,她庇护过南逃的康王赵构,让其一路逢凶化吉。
待康王成了宋高宗,自然要倍加供养。
所以,到第三进大雄宝殿后边的浮雕群里,你会发现无数尊摩利支天。
至于本该站在天王殿中的韦陀,也去了大雄宝殿的肋侧,和十八罗汉一同,陪伴三世佛身边,至于与他对称站立的那位护法,则是……关羽。
说到大雄宝殿,它是寺中第三进建筑,排在圆通殿后面,这个倒与法喜寺高度一致。
这大雄宝殿虽然显见是后来新造的,但四壁和柱梁,全用的原木色,不上红漆,于是能透出一种古朴的、大巧不工的拙意,很匹配整个中天竺的氛围。

还得提一句大雄宝殿内侧后方的文殊像,虽然规制不大,却是一个手拿宝剑的造型。
持剑文殊,这又是我目前所仅见的。

如前所述,法净寺的主建筑,依旧是圆通殿(观音殿)。
由于寺院规模小,它端居核心,倒显得格外巍峨。
圆通殿内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又是不太常见的),十一面、四十二臂,且有多个怒容相,颇有密宗的味道。
圆通殿两壁则是庞大的壁画组群,神佛、飞天、花雨、力士、供养人……数量和构图,依然会让人想起藏传的唐卡。
偏院里还有一座新修的玉佛殿。
以及依旧是工地的、正在建造的几座殿宇。
这些倒无甚特别可说。

今天才知道,门口这条沿着梅灵路蜿蜒袅娜了一线、沟通三座天竺的小溪流,唤做流虹涧。
寺外莲池飘萍丛生,一池的经幢寂寞萧条着。
放生池建在寺内阶梯之下,锦鲤和龟盘桓周游,也是一种佛性、一种大自在。
我好像起了点小妄念,然后很快放下了。
(直接在寺中拍摄佛像仿佛有点不敬,所以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