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前的李杨
张立宪 《读库0703》
进入广播学院之后,他又变得很失望,觉得跟自己想象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此时所有的基础课他已经通过了自学考试,许多课没必要再上,他感到不满足,就想到了出国
可以想象他在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困苦与无奈,是多么得郁郁不得志,但他不是消沉等待,而是起而行,尽管波折,但可以一次又一次让自己进入新的征程。
当你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你却不会选了。我就像一个捆绑的人被放在小坛子里,过了几年以后,坛子打碎,我被放出来,别人说你可以走了,我却不会走路,身体还维持着那个坛子的形状。
我们的上课习惯是听老师讲,我们记笔记,考试的时候把老师讲的复制到答卷上就可以了。老师说你拷贝得好,就给你一个满分,所以我们培养的不是创造型人才,而是重复型人才,背诵型人才,服从型人才。
听老师的课程,你可以反驳他。绝对没有教授因为你反驳了他的论点而不高兴,他告诉你方法,你能推出结论,就是一百分。
让自己去扮演一个大师,告诉观众必然如何如何,这是一种霸权、专制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思维模式,造成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没有多少人才,许多事费才、废才。
在德国时,教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经常说不知道,我回去查资料以后告诉你。然后他回去花好几个晚上查东西,再非常详细地告诉你。这是一种勇气,一个教授敢于说我不知道,而不是不懂装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