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不可言说的伤痛
缺爱的人,一生都是叛逆期。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关于母亲对我态度粗暴的记忆,始于6岁前。那时还住在陕西省岐山县山区的家属院里,母亲那时候在子弟学校教书,没收了学生的玩具水枪,拿回家给我玩。某个夏日午后,她在睡午觉,我独自一人玩水枪,结果突然不出水了,预感不妙的我,只能求助于母亲,把玩具水枪放在她胸前的被子上,然后把她叫醒,她睁眼看到我,听到我的诉求后,不耐烦的把玩具水枪扔到一边,责备我打扰了她的午休。现在犹记得那时的心情,想象中的母亲会耐心、温柔的拿起玩具,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解决问题,但真实的母亲拒绝了我的诉求,并且让我感到恐惧,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我发现她的午休竟然比我还重要。
这之后,无论是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学校被老师训斥,亦或是跟小伙伴有了争执,母亲都是严厉批评我,指责我,如果我因为各种原因打扰了她的午休(身为教师,她有寒暑假,漫长的假期里每日都会午睡),她的态度会立刻变得十分不耐烦,也让我十分不解。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学五六年级时,班上会选拔一些写作好的同学,周末集训,为市里的作文大赛培养选拔参赛选手,我当时和另外几个女生一起,被选入了“作文班”。经过了多次培训、练习,某个周末,突然被老师告知这次参赛名额有限,我和另外几个女生都没有被选上,只有两个人获得了参赛资格,这样我只能背起书包回家。平日的周末,都是母亲来接送我上“作文班”,我得知了消息后,走到门口的小卖部,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这个坏消息,希望她现在来接我。电话里的她得知这个消息后,用不耐烦的语气对我说“你自己回来吧”,说完就无情的挂了电话,我一个人默默走回家,走了半个小时,回家也难免一顿数落。这个故事后来被我写进了日记(会交给老师批阅的那种),而且用了“那一刻,天都塌下来”这样的形容。
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伤痛,但假如,这伤痛来自于你最亲近的人呢?
父母的支持,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与地一样的存在,被父母忽视、指责、用轻蔑的态度对待时,天崩地裂的感受也是真实的。
这样的事情,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时期,直到青春期,跟母亲的矛盾愈演愈烈,经常把自己关在门内嚎啕大哭,摔东西,或者撕心裂肺的冲她大喊大叫,我时常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唯一的价值就是考出好成绩,但我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达到她的期望,在母亲的逼迫中,甚至有过suicide的念头,觉得只有死掉,才能结束所有的痛苦。而父亲,因为工作很忙,时常出差,在我和母亲矛盾冲突非常激烈的时候,他不在场,有时母亲向他告状,他只会摇摇头,说我让他失望。也有矛盾更加激烈的时候,两个人一起骂我,父亲更是对我施加过严重的baoli。
粗暴又愤怒的母亲,加上消失不见的父亲,这构成了我的原生家庭。
二次伤害
小的时候,以为每家每户都有个严厉的、不耐烦的、粗暴的母亲,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发现,不是这样。
我就读的高中是寄宿制,高二时,来了一批另外一所私立学校的转学生,他们不怎么学习,行为举止也特立独行。其中一个个子挺高、长得挺漂亮的女生成为了我的同桌,我们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某一天,突然她不再理我,我只能传小纸条给她,问她发生了什么,她回答说,因为我对父母很不尊重。原来,是某一日我在宿舍和母亲打电话,又有了争执,我抱怨了几句,被同宿舍的女生听到,这个女生转头告诉了我的同桌,我就被她扣上了“不孝顺”“不尊重父母”的帽子。这之后,我们的关系就越来越淡了,虽然我有向她解释的意愿,但她已经在内心对我下了判决书。
这件事,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的原生家庭,理解我和母亲紧张的关系,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我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通过我的想象,以及为数不多的交流,他们拥有我向往的家庭,有慈爱的母亲,宽容的父亲,家中不缺欢声笑语,更不会被施加肢体baoli,无论做什么错事都会被原谅和理解,被照顾的很好。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让我再一次有这种体会,是工作后,和同组一位关系不错的男同事聊起来自己的父母。小时候容易感冒咳嗽,那会儿还和母亲同睡一张床,有时半夜咳得厉害,母亲又被吵得睡不好,就会一边使劲拍打我,一边不断的抱怨,我将这件事告诉了那位同事,本期望获得对方的同情和理解,结果他说“我觉得你妈妈那会儿拍打你是想缓解一下你的病情,并不是在打你,哪儿有家长会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打她呢?” 一时间,我不知说什么好,我的记忆不会骗人,母亲重重拍打我的记忆绝非后期加工,而在我伤口上撒盐,也是母亲经常做的事情。
一方面,中国社会里传统的“孝”的概念仍在持续发挥影响,21世纪的今天,我相信仍会听到家长说“不打不成器”“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说法,似乎家长就有权利对子女施加暴力,而公开去讲父母的不是,绝对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也极容易被贴上“不孝”的标签。另一方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拥有一个看起来让人羡慕的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经济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送我出国留学,资助我买房,但当我把这些长期的、看不见的伤害摊开来给别人看的时候,我甚至能想象到对方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进而被吓到逃跑的样子。
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让痛苦难以被言说的氛围,这一点,也类似在婚姻关系中,女性遭受了baoli却不敢向外求助,自古便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也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家里的事情,永远那么暧昧、那么模糊,很难划清权责界限,传统文化在限制着我们的表达。
但我仍要表达。
随着年龄增长,我更加不会向同学、同事、朋友抱怨和吐槽父母,只有一位最亲近的朋友知道这些,也能理解这些,我们两个,一个遭受过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一个遭遇过校园暴力,成年后相识,更觉得惺惺相惜。他带给我许多慰藉,足以让我感恩一生。
一面是冒着被误解的风向,向外寻求支持,却没有得到,一面是每一次跟父母摊牌,说出我的心声,倾诉我这些年来遭受的委屈时,每一次得到的都是否认,反驳,以及转移话题。“我们是少你吃还是少你穿了?”“你记错了,没有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就记得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好的事情你为什么不记得?”,一次次的否认,给我带来了二次伤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后要逃离这样的原生家庭,我也永远无法跟他们和解。
后来,看《奇葩说》的某一期, 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回答:“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说得真好,我可能永远不会原谅父母做的那些事情。

如何治愈?
这些年读了一些关于心理学、关于原生家庭、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也深刻的了解到,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如何影响到我和他人的相处,日复一日的经历原生家庭带来的看不见的伤痛,在我心底留下了许多伤痕。
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因而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不安全依恋,比如情绪控制问题,比如将长期从母亲那里习得的方式,不由自主的用在亲密的人身上,给对方带来伤害。
我从未怀疑过父母对我的爱。爱是真实的,伤害也是真实的,只是他们从他们的父母那里习得的爱的方式,很多时候是扭曲的,而我也在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别人和我不一样,别人的家庭和我的家庭不一样,大部分80后、90后的家庭,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关爱、支持、理解、照顾来表达爱,而我这样的家庭,不仅仅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孩子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影响了婚姻。
曾经很长一个阶段,我在做一件事情前,脑海中会冒出“要是我妈知道了会疯掉”“要是我妈知道了会骂我”这样的想法,这属于心理上没有与原生家庭脱离,现在逐渐没有这样的想法了,而且地理隔离这招很好用,自从我不同他们住在一起,也刻意减少了看望他们的次数后,我觉得自己在变得更强大、更独立。
从自我觉醒的那一刻起,我接下来的人生,都会努力的逃离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不是让这种伤害,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去,我希望这个循环,从我这里停止。
关于自救的方式,我没有看过心理咨询师(虽然一直想去,但从哪里找到靠谱的咨询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本都是靠读书治愈自己,这篇知乎文章,讲述了心理学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没有条件去看心理咨询师,又做过测试,结果是不安全型依恋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
知乎:心理学里依恋理论中,对于具有多种不安全型依恋的混合型的人有哪些治疗方法?先天为焦虑型,后天形成回避型?
书上说,成年后,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依恋模式,让自己从不安全型逐渐变为安全型,作为成年人,应当对自己负责,可以打破旧有的叙事,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问题永远有解,只要找对方法。
(献给所有曾经遭受过类似伤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