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日记,我想聊聊数据分析领域书籍的乱象
作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从业者,看数据分析方向的书,不管多厚,基本都不会超过2个小时。其实大部分书看1个小时都多余,因为市面上大部分这些书,缺乏需要让人动脑子的部分
我个人比较看重书里独家的见解,即便你可能最终被验证是错的,但你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这个世界上可能只能从你这里才能看到的思考过程,那我就觉得是很有价值的。这类书的典型,比如下面这本

它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地理资源禀赋决定了文明的基因和发展天花板。虽然后续被证明里面有很多细节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不妨碍这本书很独特、很精彩
那么反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数据分析的书籍,都是什么观感呢?我看到的是一个割裂的现象:
小白用户觉得,只要有很多模型、很多例子、很多图表,它就是好书,评分就会高。相当于小白群体定义的好书,比较接近知乎爽文;
而我和我的一些资深从业者朋友们,对这类书的看法则是,流于表面、既没深度也缺乏广度,因为广度很多时候是依托于作者对这个领域的理解,作者如果自己都没见过多少天地,那他能讲出的故事,也很难超出这片天地。同时,这些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香缝合怪,是公众号文章的东拼西凑,甚至都不需要有什么主线串联?!
这里我举个PPT领域的例子,大家只要是混职场比较久都会知道,PPT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PPT应该是有一套精彩、逻辑严谨的故事线的;而差的PPT,往往就是如下这种结构

它是平铺的,唯一的逻辑关系就是总分结构。这种PPT一般很难让人记住什么东西,因为它对核心主题的消化理解很浅。数据分析领域这类书很多很多,但大家有一些调整,就是都会在书的开头加一个“帽子”,就是找人写的总体纲领,试图利用这个总体纲领or普世法则,来统领后续所有例子
同时很多书为了能尽量的把故事的维度摊大饼一样弄多一些,会邀请很多作者来写,这样一来这些书的结构就是变成如下样式

这种结构的书你不能说不好,但确实很容易没有任何营养,而且对知识介绍部分撰写者的要求也很高。但失望的是,我没看到几本书能跳脱平庸的陷阱,只要你看过其中一本,剩下的看不看其实都没那么大必要,因为相似度极高。这让我不禁产生疑惑:是不是读者们不需要好内容,只需要他们以为的好内容就够了?(以下都是小白读者以为的好内容示例)


小白群体往往定义了大众读物的下限,那么到底是他们不具备审美、还是我们缺乏用心的写作?我目前的理解是都有,而且前者略大于后者
我曾经在几个群里问过数据分析领域的新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宁愿选择相信刚毕业1年左右的学长学姐来指导你们的人生选择、职业发展,也不愿意相信从业多年的资深前辈呢?
得到的答案正好能回答上面这个问题
1,小白们觉得,只要比我强那我就可以学习,不在乎比我强一点还是强很多。进一步我还设置了一个情境问题:假设你在某个领域是不及格状态,40分吧比如,你会愿意找个60分or70分的人来辅导你么?回答是ok啊~反正他比我强,我就可以学习
2,小白们觉得,从业多年的资深前辈他们不认识,缺乏信任感,还是更愿意选择年龄段上更接近的学长学姐
3,小白们有时候就是更吃制造焦虑、夸大宣传这套。比如小红书上有很多前大厂年薪百万美女产品经理开班授课,就很多人交钱,虽然这个美女百万产品经理在业内早就被证实是假的,但不妨碍
那么我们写文章的能做些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努力做自己的同时,卷起来:
1,做自己,不要眼红别人挣快钱,写自己满意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读者满意的内容。这里的关键是“不仅仅”,不要被浮华的市场带偏了。有句话说的很好:我们很多人都在追赶变化,想吃各种时代的短期红利,但真正的红利往往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需要深挖才能参透。更简单的说,就是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2,卷起来,很多作者们把一些没什么营养的东西拼装一下就可以出书、建知识星球,那咱们就把这些内容写的更好,并且免费化。一点一点的把优质内容的浓度提升,让劣币逐步没有生存空间
之前就有人问,为啥你不写书?我说了句真心话:我觉得我现在写不出我自己满意的书
以上内容,写于又看了一本专业方向的平庸书籍之后
铲屎大将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我的小食堂:那种陌生人间的熟悉感 (15人喜欢)
- AI写不出来的,才是好书 (11人喜欢)
- 2024于我,是无畏、自信、真诚、煎熬并存的一年吧 (4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