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文化书单
万维网不是来自某个“灵光一闪”的时刻,也不是一个又一个明确界定的问题的线性解答”,而是一种认识——"即以一种不受约束的、网络状的方式来组织思想”的理念。 在接受“不同方面的影响、思想和认识的搅拌"而深化和积累的结果。
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即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和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区分线下生活与互联网生活已经无意义线下反而显得有些虚拟
自动记录+数据反哺算法可以理解为:数据正在理解和加工自身;数据融入社会制造和智能管理可以理解为: 数据正在自动构造(人类?)社会。
社交媒体提供了最难以处理的信噪比高且非结构化的数据。正确数据的运用,应当是对生活的简化
所谓“劫持”是指数字和网络成瘾使得大脑误用了它的创造性区域
标准社会科学的手册+教材式写作,以介绍流行的模型、概念和基本分析视角为主 描述现有的认识方法和已达到的结论,不做批判或价值判断。有详细的论文出处 机械论与还原论模式。有时总结有种测量般读刻度尺的无聊。
要相信新技术不只是原因(决定论视角),我们的生活才是原动力
萨特曾说:“一个专心的学生希望自己专心,眼睛盯着先生,竖起耳朵,为扮演出专心的样子最终筋疲力尽,以至到了什么也听不见的程度。“
巴赫金认为:大众文化不是主流文化的消解框架,压抑机制在进行压抑的同时,也唤起了无法抵消的对抗力量。 所有羞辱别人的家伙,都亲身体验过被羞辱的滋味,发自本能地使用羞辱来惩罚羞辱暴行——其实是无数被羞辱者压抑的爆发。
孵化器为什么不容易成果?教育和天才是否构成矛盾的两极?天才式的创意是否可以模式化?
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本来是为分工专门完成部分社会工作。但当其进入垄断状态时,要么达到自身天花板,要么对社会进行胁迫。
代码不是一种自由的控制,还未变得邪恶,只是一种高度的规制性。
智能的本质是什么? AI作为非人,其智能是否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