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
查看话题 >我家没垃圾
过去一年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一扫而过,不过仔细回想有两本书,还留有印象。

《我家没垃圾》作者:Bea Johnson
Bea是我在实践零废弃的路上搜索相关视频时了解到的,顺藤摸瓜找到她出的书《zero waste home》,中文版目前只有繁体《我家没垃圾》。
什么是零废弃?简单来说,就是尽量不产生任何垃圾,很多人都觉得不产生垃圾就是多走几步路,把垃圾丢到垃圾箱里。但Bea一家四口每年的垃圾只有一小瓶。
有没有人也像我一样好奇垃圾都被垃圾车送去哪里?好像只要开出小区门口,连同这个车就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不见了。但其实最终的结局无非两个,填埋或者焚烧。
可能有人会说,嗯,那又怎么样呢?我为什么要麻烦自己,还要因为自己环保被周围人侧目呢?
确实,你不会因为扔一个塑料袋,立刻会有张罚款递到你面前,也不会因为倒一次垃圾,就生病。因果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不过说到这次疫情,应该很少人会同意跟自己没关系吧。
每次核酸检测的现场,都会看到成桶成桶的一次性检测所产生的塑料,和检测人员的防护服,以及回去的路上四处乱扔的口罩,我都在想,也许这次疫情的搞不好就是塑料垃圾引起的,现在为了防疫又不断的疯狂使用塑料,所以疫情才会反反复复,想一想自然界都消化不了的东西,对人会好吗?
人们还是小看了塑料的危害,从时不时看到人们用塑料袋提着滚烫的食物,甚至父母也会给自己的孩子点外卖就可以看出。

作者在零废弃实践的核心就是5R清单
拒绝refuse
减量reduce
重复使用reuse
回收recycle
堆肥rot
书里面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消费即是投票,我们每天做出的消费选择会产生其相应的结果。
因为现在是商业社会,消费主义至上,商家更多的是挖空心思想着让你去买买买,当然也不是让人疯狂的扔扔扔。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时不时看着家里东西多就疯狂的扔起来的那种人,但过不了多久,家里又开始堆积如山,衣柜里廉价的淘宝款式,用了一次就闲置的厨房用品,朋友赠送的乱七八糟的保健品、包包等等。
她总是理直气壮的说,我买的这些衣服又不贵,穿到没有火气了就扔掉,这样我永远穿的都是新的衣服。
廉价的衣服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质量就不知道了,不过很有可能那些女工成天都埋头在缝纫机上走线时麻木的表情,工厂附近到处是臭水沟,附近的田地早已种不出庄稼来,愁眉苦脸的农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买的人并不会觉得这些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有个朋友每次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努力去修复,每次看到经过用心修复熠熠发光的物品,都觉得很感动。

作者的家里一眼看过去几乎什么都没有,估计只是收纳起来了,倒也不是说要让所有人都像她的东西那么少,不过我发现,东西越少,越有机会集中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至于东西多少的标准,这个因人而异。
想看这本繁体版电子书的朋友,可以在后台发送“我家没垃圾”获取。

小说推荐——《子夜》作者:茅盾
当初驱使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的动机,主要是小说和作者的名气,就觉得应该要看看。结果翻了几页就搁置了,实在是看不进去。后来因为快要还了,这本小说才倒逼着看完。由此也不由得想什么东西一旦要失去了,才会珍视起来,为什么不能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呢?
小说的开篇实在很惊艳,如此繁多的人物,作者好似都已经对他们非常熟悉个个了如指掌,巧妙但又不失自然的一一设计好出场,单纯从作者的技术和对人物和环境强大的观察能力来说,常常让我赞叹不已。从这里可以看出茅盾光是准备这本小说恐怕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而且他一定写了不少人物小传。

不过就小说的内容的话,说实话看到中间我就已经扛不住了,实在是不想半途而废的精神看下去的,看到最后几章节都生出痛苦的感觉来,好似上学必须完成作业一般,本来还想好好再欣赏一下开篇,也不想再看了。不止是因为多头,空头这些经济专业名词我不感兴趣而感到枯燥乏味,更主要原因是在于整篇小说更侧重于横向去写,所以人物众多,有时候会出戏一般的需要回忆下某个角色是谁,另外加上吴荪甫这个主角的性格难以引起人的认同,所以我的心始终不能很深切的跟着剧情、也不能跟着他走,看到他最后债券失败,所产生的的怜悯悲痛,更多也是出于自己身上那份不堪所产生的结果而有的形似体验。
相应地这本小说也就缺乏纵向的深度,不过也可以看出作者有努力的让人物之间有串联,比如刘玉英在债券所看到冯云卿,被父亲怂恿躺在赵伯韬床上的冯眉卿,裕云丝厂里的曾家驹,还有雷参谋和佩珊等等,这些人物到底最后怎么样了是没有闭环的,这在故事中其实也是个大忌。并不是说横向展开就一定会牺牲掉纵向的人物,刘心武的《钟鼓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比来看的话,后者更注重故事才得以写出一个饱满的看完以后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作品。
而《子夜》更多的是对社会的一种观察,像是聚光灯有选择的打在了角色生活中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场景,也就是故事性相对弱一些,我想这也不一定是什么缺点,这样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原来1930的上海是这样的啊,那时候的经济、政治,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党派混战,企业家勾心斗角,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等等,都很真实的展现在眼前。

茅盾花了将近一年多时间写了这本30万字的小说,背后的付出,真的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作者自己也说了,写到后面因为身体缘故,心力不足,无法展开自己的宏图。这在书中的后半部分也能看出来。
总的来说,我还是深深的敬佩茅盾的,对于如此众多的角色深入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十分精准,对社会的观察,以及有些台词的描写也让我拍案叫绝,心里忍不住赞叹,“没错,这样的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就是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