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前列!武汉这位帅哥“玩泥巴”的技术藏不住了
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园博园、武汉地铁12号线……在这些大项目开工前,有一项被称作是“玩泥巴”的工作。


工作人员在“玩泥巴”。 “玩泥巴”的人要对一块块泥巴进行“360°体检”,为后续开工提供精确土样数据。这项工作就是土工试验。 小贴士
土工试验全称是岩土工程勘察试验,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路桥隧、城市轨道交通、港口码头等,开工建设前必须对项目所在地的岩土样品进行检测,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土工试验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土工试验员,这群被称作在试验室“玩泥巴”的人,尤显重要。

“人工测定仪”! 玩泥巴“技术”全国前列



土工试验室内泥巴是常客。 长江日报探城记者来到中冶武勘分析中心的试验室。 在与泥土打交道最直接的开土室内,不见泥土杂乱、灰尘扑面的景象,装着泥土的取样盒,在搁架上摆得整整齐齐,超大开样桌上干干净净。 这与印象中“玩泥巴”的场景大相径庭。 中冶武勘分析中心工程师徐凡认真地说:“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试验过程再复杂也章法不乱,做出来的数据自然精准无误。” 徐凡在做土工试验。 和泥巴打交道21年的徐凡,把“玩泥巴”的技术做到全国前列,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勘察设计行业土工试验技能竞赛一等奖。 那段时间,他回家之后,也要抱着《土工试验操作规范》的书籍反复阅读。有一次,妻子早上起来笑话他,你晚上做梦都在说试验的流程。

徐凡获得“荆楚工匠”勋章。 参赛时的开土环节,要求15分钟时间内完成两个土样的开样,徐凡“手气不好”,第一个抽到的土样是软黏土土样。
相比硬土,软黏土黏糊糊的,开样、取样常常带泥,保持样品的整洁度,清理需要花费时间。徐凡在第一个土样上就花了13分钟。


好在第二个抽到的是硬土,他只花了2分钟就搞定,顺利完成比赛。 开土取样的过程。 开土取样过程就像“做蛋糕”,切开土样盒,取出泥土放置工作台,用切刀将泥土表面整平;再分切几个圆土块,分别取出四五个环刀样。 长江日报探城记者看到,每个步骤完成后,徐凡都会用手或布擦掉多余的泥土,一丝不苟。 徐凡在做土工试验。 每个土样经过他的手,仅凭外观和质地,他基本就能准确得出物理性和力学指标,与试验结果“十分接近”,被同事们称作“人工测定仪”。

和泥巴“较劲” 首个海外项目“化险为夷”


试验室的土样。 21年的工作生涯,让徐凡遭遇初步描述和试验结果“大相径庭”的状况不多,但残积土却是一个。

对土工试验员而言,最担心遇到的是残积土试验,试验结果可能会颠覆以往的经验,让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动摇。 徐凡在试验室比对数据。 2014年,徐凡被派驻厄瓜多尔的米拉多铜矿2000万吨/年采选项目进行土工试验,出发时他信心满满。
结果,第一次试验完成后,就大受打击。“明明看上去就是常见地质的土,可做出来的指标却不合乎常规。”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拿到试验结果,他第一时间去试验室复核设备,直剪仪、固结仪等一一复查设备和试验流程,全都显示“正常”。 徐凡在试验室查看设备。 “当时我刚评上工程师,自以为见多识广,没想到在国外做试验出状况。”徐凡一度信心受挫。
拿出当初比赛的决心,徐凡跟这批残积土样“较上劲”。

既然一次的结果不对,那多做几次总能说明问题。 试验室里的土样。 接下来的一周,徐凡重新做了三次试验,得出结果基本相近,充分说明该土样确定是残积土,并且规模非常大,业内罕见,几乎涵盖项目的全部工地。 他自信地写下实际的试验结果,郑重签上名字。

得益于他的“较劲”,多年以后,该项目建设过程中,一直未出现因土工试验结果而产生的施工偏差。
“不安分”的创新 填补国内标准方法空白


土工试验中的一个环节。 周末有空,徐凡会送女儿上培训课。经过长江隧道时,他会给女儿讲当年检测隧道土样时的故事。

比如一些砂土样必须现场测定密度和渗透性指标;每天要在船上呆10个小时左右,晚上下船时感觉人还在晃。 2008年前后,当时土工试验的设备没有实现自动化,很多试验靠人工完成,虽然又苦又累,那些年的经验让他受用至今。 徐凡要与各种仪器打交道。 徐凡的搓条,常常让新进来的同事们“惊艳”,大小规格乃至外观程度,与试验标准完全吻合。 “搓条法类似设计师的手工绘图功底,不管绘图软件多么发达,设计师们的手工功底不能丢。” 小贴士
塑限指标搓条法属于较为普遍的基础性试验,非常考验土工试验员的技术。即将泥土混合水之后,朝一个方向用力,搓成3毫米直径、带有裂纹、能直接断开的条状,才能进行下一步实验。

经验多了,《土工试验规范》吃透了。徐凡开始将目光转向更高效的土工试验设备研究。 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发现有些设备厂家只懂设备技术,对土工试验规范把握不准确,仪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略显“外行”。 徐凡在使用试验仪器。

他和同事们研制的室内基床系数试验测试装置,摆脱该试验只能通过现场测试的方法,填补国内室内测试基床系数标准方法的空白。 2016年,他主导研制出一种自动扫描抵消含水率盒重的装置,缩短称量含水率试验近三分之二的操作时间,同时将错误率成功降至零…… 徐凡在试验室查看设备。 今年3月初,中冶武勘徐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徐凡身上又有了新的责任。 “我理解的创新,基于土工试验的工艺、人员、设备等,从每个环节找突破点,达到令试验报告更高效更精准的目标,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