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读书札记01:定义与区分&初步工作
第一部 定义与区分
第一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
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更类似于一门知识或学问。
反对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也反对带有极端主观性的“个性说”。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性,但又与其他艺术作品有相通之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an organon of methods) 。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
否定将所有印刷品都成为文学的说法。
反对仅将文学局限于“名著”之内。˙只阅读名著,不仅会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他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
区分科学语言、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
科学语言趋向于采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
相比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ambiguities),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文学语言深深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有表现情意和实用的一面,而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两方面的因素。
日常语言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括口头语言、商业用语、官方语言、宗教用语、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日常用语仅仅在有的时候注意到符号本身。和日常语言相比,文学语言对于语源(resources of language)的发掘和利用都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统。
但艺术和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其核心性质是虚构性。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总结: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的目的以及虚构性。
文学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术语被使用得太滥了,它们过于简单地将艺术品一分为二。现代的艺术分析方法要求首先着眼于更加复杂的一些问题,如艺术品的存在方式(mode of existence)、层次系统等(system of strata)。
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概念上被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他活动和价值观念相对照以来,基本没有变过。
文学给人的快感是一种高级的快感,是从一种高级活动,即从无所希求的冥思默想中取得的快感。而文学的有用性——严肃性和教育意义——则是令人愉悦的严肃性,也可称之为审美严肃性(aesthetic seriousness),即知觉的严肃性(seriousness of perception)。
在讨论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孰轻孰重时,提出了扁平人物(flat)和圆整人物(round)的概念:人物与读者只有一种简单的关系时,人物类型就显得扁平;圆整人物则结合了各种观点和关系,显现于不同的背景之中。
实际上,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比重也随着作品的不同和时期不同而有所改变。
要在文学是对已知事物的体认和是艺术的洞察两种观点中画一界限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说:他们是新的“直觉价值”(perceptual values)和新的“美学性质”的发现。
虽然艺术可以发现或洞悉真理,但作家并不是真理的“宣传者”。有责任的艺术家用感觉形式的人生观,不像多数具有时髦的“宣传性”的观点那样简单;而且一种复杂的人生观,是不可能借催眠性的暗示力量移植到未成熟或天真的读者的行为中去的。
总结:在讨论文学的作用时,我们是指文学可以有多种作用,而忠实于它的本性是它基本的和主要的作用。
第四章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不考虑对语言学的研究),需要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是对具体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
三者是同时进行、相互包容的。
驳斥了试图将文学史从文学批评中分离出来的“重建论”:一件艺术品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也不同于其创作意图。因为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
因此,在评价艺术品时,必须接受一种称为“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的观点,就是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我们要研究一件艺术品,就必须能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和以后历代的价值。
第五章 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曾被用于指关于口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民间故事的主题及其流变的研究以及关于民间文学何时进入“艺术性文学”的研究。但目前对于口头文学的研究仅局限在研究主题及流变与传播上。
比较文学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对两种或更多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但从这类研究的积累中却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因为这一研究总是将“比较”局限于诸如影响、声誉等文学的外部问题上。
比较文学的第三种概念将其与“世界文学”或“总体文学”等同起来。世界文学的提法最早始于歌德的“Weltliteratur”,指将世界各民族文学合而为一的伟大理想。除此之外,世界文学还指文学巨匠的伟大作品,成为了“杰作”的同义词。但在文学研究中,我们无法放弃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也无法通过杰作了解整个文学史的全貌与变化过程。
基于此,“总体文学”可能是一个更为恰当的名称。虽然总体文学最初是指诗学或文学理论,但最终无法避免地与比较文学的概念汇流。
不论比较文学的概念会遇到怎样的困难,重要的是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各民族语言的差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说, 将对比较文学学者们的语言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扩大眼界,抑制乡土和地方感情。但研究比较文学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民族性恰恰是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
第二部 初步工作
第六章 论据的编排与确定
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即是搜集研究资料,排除时间的影响,考证作品的作者、真伪和创作日期。这一初步性的工作可被区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作品文本的搜集和校正;其二是作品的创作日期、真伪、作者、合作者和修改增删等问题的考证。
第一阶段的工作在目前的英国文学史中已大致完成,但这一工作在口头文学领域的开展却有其特殊的困难;此外,在搜集手抄本时,还要求搜集者具备十分特殊的知识。
在搜集和编目工作完成后,便需要开始做编辑的工作。在这之中包括诠释和历史性的研究。这项工作本身就有很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版本校勘。实际上的版本校勘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处理古典著作时尤其如此。
注释也将随版本编辑目的的不同而不同。狭义的注释是对作品文本作语言和历史背景的诠释,这与一般的评注有所区别。目前注释常常与评注和审美性质的解说混杂在一起,这种未形成定论的文学研究方式只能依据该书包含的资料使用起来是否方便来评定其得失。
作品文本确定后,初步的研究工作便在于解决作品的系年、真伪、作者以及修订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