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之人,怎会如此功利?
《但是还有书籍》 第一季 我只爱1、4集
断断续续的把这部人文纪录片看完了,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是不可能在短短一个小时的片子里被压缩完成的,纪录片选取的角度很新颖,胡歌的旁白沁人心脾,编辑、设计、推广、收藏、二手、绘本、有声读物,网红博主等等不同的人物,努力支撑着一本本书“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如果你爱的是读书,是书本身的话,别看的太认真,因为你会发现,纪录片背后隐隐的藏着一条规则,知识的尽头仿佛也是金钱。
当我看到第一季最后一篇,我有点惊愕,一个饱读名家著作的博主,说出来的话术竟然与视频上对于作品的侃侃而谈大相径庭,只会罗列一些书名,简单的分享一些书上的标注横线,拍摄饱满的书架,证明自己看过,但仅仅只是读过吗?那么视频里对于书的各种见解的文稿又是何人撰写呢?我们可以称之为“真实”,但这一季的每一集,哪个人物的谈吐不真实呢?
一位藏书之人,对于自己每一本书的收藏历史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不仅仅是展示自己壮观的藏书柜。
纪录片里的一个小片段,让我对这位博主是否真的饱读诗书进一步产生质疑。摄像机在拍摄所谓地铁上读书的镜头,隔壁的阿姨好心的提醒她,是不是认识对面的人,不要被陌生人拍摄占便宜。她,只是,笑笑说,没事,认识。阿姨的善意,不值得一声谢谢吗?当然也许是感谢的镜头没有拍上。那么好,而后阿姨说,你化了妆真好看,我要被拍进去就显得老了。她竟然回答,没事,没事。是,为了拍摄,精致的妆容,摆拍的阅读姿势,你自然是不在意。作为一个读书博主,书中的文化素养难道没有浸润你?当然,你也可以说,读书之人多有羞涩不善言谈。
如果说前几集的人物,让我对出版行业的辛勤工作者产生了敬畏,尤其是译者和设计师,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技术含金量不言而喻。给我感触较深的是北大的范老师与首版中文《百年孤独》和薄英这位对中华文化敬畏的出版人。后面的一些读书推广者,却显得有些功利了,甚至选取的人物过于草率,网红吗?我认识的读书博主,能将书评浓缩于方寸之间的人物,可没有这么肤浅。
如果你是这位博主的粉丝,你可以继续喜欢她的视频,当个目录看没问题。但深度,就不要期待了。
小红书上很多人在推这部纪录片,我觉得还是要理性观赏。
对一本书的作者,敬畏;对一本书背后的工作者,感恩;对我们自己,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