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英文想到的一些有的没的
深度学习英文的几个月,发现口语和比较“正统”的书面语真的是两种语言来着,就“正统性”而言,英国作者的又比美国作者的更“正统”一些,无论是从用词的丰富上、还是句式的复杂程度上。这让我想到,人类作为同一个物种,无论在地球哪个犄角旮旯,对于阶级固化这一点上真的是不需要商量就“穿起了同一条裤子”。比如,除了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生活用语与专业用语简直是两种语言之外,还让人想起了拉丁语作为“唯一正统的语言”在欧洲大陆风光那会儿,更不说中国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区别,茉莉花同学也曾表示,朝鲜贵族读的书大抵都是用汉字写成,和朝鲜老百姓讲的话完全两样。
又想起约莫5年前,第一次被丢进纯英语环境中半个月那种“lost in translation”的感觉。想想那时真是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来着,仗着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觉得自个儿英文贼棒,傻呵呵地就深入非洲腹地的NGO组织见识去了。在一众欧洲的小鲜肉小仙女儿们中,充分体验了一把当壁花的感觉,其间大半时间还在和茉莉花同学吵架。现在回想起来,感受是难忘而复杂的。同时也深深震惊于,原来欧洲人的英文可以那么好,不管是法国人、德国人、挪威人、瑞典人、荷兰人、瑞士人,说起英文来都不带一点儿口音的,彻底震碎了我前几年游玩南欧时产生的“法国人英文好像不太好”的三观。是我格局低了。
想起小时候,学习方面基本是被“放养”的,于是打认字起,就半懂不懂地啃了好多书,不知不觉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每次的作文都被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虽然我始终不明白自己写的到底好在哪儿。
最近半年,开始沉下心来学英文,看大量的英文母语者写的读物,从写给小学生的开始。渐渐有一种回到小时候一个人半懂不懂地啃中文书的感觉。仔细一想,每一种深刻的外语学习,大概都可以像学习母语一样,把自己当作小朋友一样养一遍吧。体会语感、学习表达、感受文化和三观。
最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总是想起好多以前的事情。当时在非洲这半个月,竟只有手机上短短的文字记录和一些照片,改天要好好补一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