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小李和老李
《大李、小李和老李》 [导演]谢晋 [编剧]于伶/叶明/谢晋/梁延靖伍黎/姜荣泉 [主演]刘侠声/范哈哈/姚德冰关宏达/尤嘉 [类型]剧情/ 喜剧/运动 [片长]82分钟
天马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大李、小李和老李》,通过上海一家工厂开展职工体育锻炼活动的描写,以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和诙谐风趣的艺术表现,生动反映了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业余生活,促进移风易俗、改变精神面貌作用,是一部颇具探索和突破特色的体育题材喜剧佳片。 “可以搞点喜剧” 该片拍摄源于1961年初,正值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到上海视察,探望正在养病的上海电影局顾问、著名剧作家于伶,在祝贺所创作《聂耳》取得成功同时,提出:“现在大家都在饿肚子,士气低落。你们是不是可以搞点喜剧,让大家也笑一笑,热闹热闹?” 于伶领受了任务,适遇《解放日报》刊载题为《生产要体育,体育为生产》报道,推介上海肉类加工厂开展群众体育锻炼成绩优异,成为上海工厂唯一出席全国群英会代表的先进事迹,遂领衔进行以此为题材的创作。按照仍通行的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做法,抽调曾在喜剧名片《假凤虚凰》中扮演过角色的叶明、新中国第一部成人体育片《女篮5号》编导谢晋、第一部少年体育片《两个小足球队》编剧梁延靖参与。

一干人等专程深入上海肉类加工厂,详细了解职工体育运动开展过程、方法及效果,颇为副厂长李富浩的现身说法吸引:开始一门心思抓生产,对向工人推广做广播操不支持,认为“下班就想睡觉,哪有精力去运动”,后来看到年轻人下了班不回家,跑向球场个个像只小老虎,反倒为搞好生产增加了力气,经过反思付诸行动,2000多名职工按不同工种、车间分批次做操,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厂里还组织比赛促进,形成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组建起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有211人达等级运动员标准,职工体育活动红红火火,生产蒸蒸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在此基础上,以李富浩为原型衍生三个同一姓氏人物,围绕对体育运动态度迥然不同以及转变,创作出了《大李、小李和老李》剧本,作为毛泽东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朱德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10周年的形象的佐证和最好纪念。
力求“最高喜剧” 谢晋对被确任执导该片甚为感奋,不仅因为喜欢体育运动,偏爱体育题材,还在于虽以拍摄正剧擅长,对喜剧仍饶有兴致。这固然受精通这一样式并成就显著的业师黄佐临、张骏祥的影响,亦与其拍摄过《女篮5号》有关,从中意识到“体育片好像必须通过喜剧样式来表现才适合”,当时即尝试严谨与活泼、健康与文弱等对比性喜剧因素渗入,《大李、小李和老李》不啻全面实践体育与喜剧在银幕有机结合的难得机遇。 基于“最高的喜剧是性格喜剧”理念,从剧本打造到影片拍摄,谢晋都以此为重心。对于贯串全片三个主要人物,予以极具反差的刻画与把握。厂工会主席大李,因不注意参加体育锻炼,一到阴雨天就腰酸腿疼,而有“气象台”绰号,却偏被选举担任体协主席,从丝毫不懂体育、面对体育活动不知所措、无从入手、连广播操也不会的人,发展变为一个群众业余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对各项体育活动比较精通、对各种运动记录一清二楚的体育爱好者。青年工人小李与车间主任老李是父子,一个热爱运动胜过爱工作,什么体育项目都喜欢,身体也锻炼得棒棒的,一个则不喜欢体育活动,认为浪费时间影响生产。这样的人物设置,不仅具有自身矛盾的喜剧特征,而且构成相互对立的喜剧关系。围绕对体育运动参与和反对态度,形成以大李、小李为代表的先进方面,与老李等相对落后的方面,两相对立冲突起伏变化。开始小李吆喝做广播操,老李以“开小组会”冲抵;待到选举体协主席,却又一致推出大李,实则各有算计,小李意在以老李对抗大李,把体育运动推广起来,老李认为大李身体不好难以为继,体育运动会无疾而终;岂料大李接受职责非常认真,全力学推广播操,老李无奈以要到冷藏库检查工作避开,被小李无意中关在库中,冻得受不了不自觉地做起广播操来;最终在大李精神感召和事实教育下,思想发生转变,偷偷练起太极拳来,成为体育积极分子。 正是“先进”一方的热情推动、细致诱导、不懈努力,与“落后”一方的推脱逃避、自作聪明、弄巧成拙,酿成冲突、对比、映照张力,为影片营造强烈而浓厚的喜剧性,在不断漾起的健康而充满温和、辛辣却不失善意的笑声之中,让观众轻松愉快、精神舒畅地感受它的主旨:“热情的、幽默的赞美新社会工人新的品质。歌颂那种乐观的耐心的不畏困难的、以身作则的积极工作的精神和生活作风。并且启示观众体育能产生增强体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力量。” “混搭”效应凸显 尽管早已既定为喜剧片,但具体成为什么模样,是讽刺喜剧、幽默喜剧,还是歌颂喜剧、生活喜剧,抑或是再细分的轻喜剧、闹剧,从剧本创作开始就有不同的想法和争论,直至面临拍摄,方由谢晋综括作品具体实际、剧本素材基础、主要人物性格色彩、大多场景属性,以及当时当地观众的欣赏习惯,力主并获准拍一部“有很多闹剧成分的喜剧,也有幽默、抒情的因素”,实施包下上海大众滑稽剧团参与拍摄的举措,后被认定为“偏重滑稽闹剧又兼有多种喜剧元素的综合性体育喜剧电影”。 这一“兼收並蓄”“旁门左道”而生成的独特样式,受启于黄佐临1958年将大众滑稽剧团编演的《三毛学生意》搬上银幕,当时还是青年导演的谢晋看了影片,深为滑稽戏演员谙熟逗噱之道、创造奇特喜剧效果的精彩表演折服,萌生与之合作拍一部喜剧电影想法,亦是其志在探求喜剧影片拍摄创新,在摄制组作导演阐述明确提出“大胆一点破一破格”,以实现影片风格“清新,风趣幽默,淳朴、情与理的结合。”
为此,片中角色配置和演技发挥,颇具匠心地实施“混搭”。认真热心、诚恳乐观的大李,耿直朴实、主观固执的老李,单纯好动、憨厚直率的小李,分别由在《三毛学生意》中有过杰出创造的滑稽名家刘侠声、范哈哈与青年电影演员姚德冰饰演。温存能干的大李之妻秀梅,爽朗大方的小李对象描云,机灵柔美的营业员小辫子,迟钝粗鲁的“大力士”,则分别为电影演员蒋天流、张小玲、尤嘉、关宏达饰演,滑稽“响档”文彬彬、俞祥明,饰演爱管闲事的理发师、冷峻严肃的王医生。对滑稽戏与电影不同表演方式特征异同,加以抑扬适当引导,各自偏重的夸张性与强调生活化得以有效中和,统一为特定情境喜剧效果营造所用,既笑料迭出而又恰到好处。 杂糅多种艺术元素及手段的“混搭”应用,起到了融合创新、出奇制胜的作用,赋予影片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显著特色。如开端“五虎”围抱老李,似像“叠罗汉”;小李玩球击吓老李、掉落“大力士”脸盆、水洒刮脸理发师、惊动王医生,“一镜到底”串起;大李照虎画猫学教广播操,自加刻意模仿“小辫子”姑娘甩辫动作大出洋相;老李与同样不爱体育活动的大力士,一瘦一胖滑稽体型组合,为逃避做广播操共躲冷库挨冻,与户外阳光下工人暖和做操交叉反衬,及片头以动画形象出现剧名、人物及演员,片中大李妻子参加自行车比赛又插入书写体大问号询问成绩,为影片平添颇多魅力,观赏性大为提高。 值得提及的是,该片当初拍摄为富喜剧效果,沿用滑稽戏方言出噱方式,以沪语写就台词,但因当时尚无同期声录制条件,事后录音被要求面向全国改为普通话。谢晋生前一直有录制沪语版想法,2018年逝世10周年为示致敬,上影集团、上海电影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特意修复影片,重新配音制作为沪语版放映,终获完璧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