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之制作人员名单:「選」还是「撰」?
这确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项目,或许也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还算有点意思,故记录一下。(2023.04.12 更新)

如图所示,这是一张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在印度压制的虫胶(Shellac)10 寸唱片。上有「最新法 电收音」字样(使用「喇叭」和「麦克风」录制的区别),但本文不打算探讨这些历史,故略过。
这张唱片上有一处让人迷惑的「制作人员名单」标记,即 A面「馬來風光」的制作人员。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馬來風光」的制作人员文字部分为「梅霞詞 裴納選曲」。然而,「裴納選曲」显然是一个很奇怪的表述。通常「选曲」(即「選曲」的简体字)只会出现在标题(尤其是合辑的标题)或是简介中。其含义就是很字面意思的「挑选曲目」。对于一张合辑来说,「某某人选曲」即是「本合辑的曲目由某某人挑选」,在 Discogs 上通常会用「Compiled by」来替代。而在这张唱片上,「选曲」却被用在单独曲目的制作人员名单中,可以说是不合理的。「Compiled by」在此处完全没有意义。
在查找资料后,我发现这其实是编辑者完全按照实物录入所造成的: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異體字「選」與「撰」的字義比較
根据上述参考来源可知,「選」字在某些情况下也写作「撰」(反之亦然),而且这并非错别字的情况(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错别字也并不是「错别字」,认定错别字的标准有时候仅是「大众」字库中是否有收录罢了),而是异体字。故我认为此处的「裴納選曲」实际上是「裴納撰曲」。「撰曲」也是一个常规的表达。此处的 Discogs 正规记录应该写作「Composed by」而不是「Compiled by」。

(2023.04.12 更新)
去年的时候,我还真以为自己想对了,但实际上我还是搞错了:
《马来风光》由严折西(署名梅霞)作词,裴纳选曲,姚莉、姚敏兄妹演唱。录制于1943年10月,出版发行于1945年8月。无论从歌名、伴奏乐器、或是旋律、节拍来看,这都是一首充盈着南洋风情的歌曲,在旋律上混合了很多东南亚民歌的元素。前奏中出现的升四级音在歌曲中也频繁地被使用,使歌曲听来颇为独特。
据黎锦光回忆,裴纳是一位很资深的录音制版工程师,做事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还在法商百代的时候,就为公司服务,同事们后来根据百代的唱片商标——那只神奇的公鸡,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雄鸡裴纳”。裴纳的太太原籍是印度尼西亚,一次让裴纳带来一首印尼民歌的歌谱给黎锦光,说旋律优美,可以填词找歌手演唱灌录。黎锦光当时担任音乐编辑,也很欣赏这首歌,他就让同事严折西去填词,完成之后,自己又再次修改,改歌名为《马来风光》,然后找了姚莉与姚敏来灌录。
这首歌曲是四四拍子的节奏,轻松而悠闲。在演唱中,姚莉明显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看那腥红落日映着海水在动, 在飘飘动”,这些迷人的景色被姚丽用圆润的中音唱出时,变得更为吸引人、更令人向往。姚敏虽然只独唱了两句歌词,但他与姚莉合唱时,兄妹间的默契,声音上的谐和,堪称完美。前奏中就开始以用的夏威夷吉他贯穿全曲,又为歌曲平添了一抹热带风情。
1956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秋娘》一片,采用了《马来风光》作为影片插曲,不过由姚敏对原曲进行了改编,并请当时担任香港**教文艺出版社编辑、香港音专监督兼教授的韦翰章重新填词,由影片主演——当时拥有影坛“玉女”称号的尤敏主唱,一时也颇为风靡。
「……一次让裴纳带来一首印尼民歌的歌谱给黎锦光」。所以此处的「選曲」真的是「选曲」而不是「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