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执行
政策黑箱是什么? 政策黑箱是如何运转?
政策实施的模式和特点是什么?
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
自上而下的模式受古典行政模式影响,主张有政策制定和执行有界限、分离、连续;界限在于分工明确(制定者设定目标,执行者实现目标)、制定者明确陈述政策,因为确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级、执行者有技术能力并服从愿意执行;制定者、执行者都接受任务界限,则制定连续着执行;执行是非政治、技术的,遵循中性、效率、科学、理性的原则。
优点是适用于具有支配性权力进行政策实施的情况,缺点是过度强调中央的制定能力,忽视其他行动者的作用,如基层、地方政府、企业等;低估基层、目标群体的对抗策略;过分强调法律对政策执行的结构化定型化,因为制定者本身认知有限,并且需要做出妥协。执行者的心态和意向问题都使其被赋予行政裁量权(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时执行和规划不能区分,因为地方执行者和对象群体自行规划行动,忽视中央立法和行政者的存在。
自下而上的模式指从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互动的多元行动者入手,建构“执行结构”的研究途径。主张: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取决于最基层的执行结构中有哪些多元组织的涉及与各组织的产出,取决于基层的行政裁量权; 执行结构是自我选择过程,是制定者与下属机关的达成执行政策的共识过程;计划理性,而非组织理性(流于本位主义),注重计划内包含的执行组织,如垃圾回收包含了环保局、清洁队、环保团体、学校等,而非只看重政府; 有效的政策执行还涉及妥协、交易、联盟,使得互惠性大于监督性。
优点是视野广阔,以多元行动者的问题、策略和目标为基础研究;关注政策产生的各种结果,而非正式的官方目标,因而会发现政策执行的非预期结果,来评判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可以解释多元主体参与而没有主导机关的政策情境。
缺点是过分重视边缘而忽视中央政府;对基层执行者的负面贡献、价值层面的分析不够充分;形成执行结构的前的行动者未能纳入政策网络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