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闲书,我得到了什么
到今年的四月一日为止,我认真“看闲书”的时间,以年数来计算的话,数字会来到16,所以突然想哔哔几句,十六年 我看了个啥。
所谓的闲书就是各种大众小说,漫画,AVG游戏,文本量巨大的JRPG也在其列。2006年之前我的所有阅读,跟一般的学生一样,功能性都很强。以各种科普,百科类为主,辅以一些阅读推荐书目上的现代文学(比如鲁迅,老舍,等)以了解接受各类信息,知识,为主。个人能动性几乎为零,科普书在吸收了知识以后剩下的东西提不起兴趣,现代文学看了就是为做题学习,只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依靠强大的情感驱动(这也是后来才明白的)让我自发的看完了不止一遍。
如果说得到了什么的话,说的大一点就是语文课上学的小说三要素,情节,角色,背景(可换成设定或其他)我终于可以把这个工具自如的运用到小说内容的分析中,也就是我终于可以清楚地判断什么小说的驱动是由人物完成,什么是由情节驱动完成。(大部分大众小说的驱动都是这两项)一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在什么时间点发展为什么情况,一部小说其他的要素究竟能做到什么功能。小一点说的话其实就是小说的基础要素到底在小说进程中什么作用。再有就是扩展的大众文学的叙事和角色塑造在其他类的大众作品中的体现。打个比方来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黄药师,梅超风,陈玄风使徒的关系金庸在新修版里为什么那么写?比旧版有哪些好的地方,有哪些不如旧版?一言以蔽之,就是小说中最基础的技巧及要素如何在作品中恰当完整的体现。通过这么一波看下来,我纯文学阅读的能力也在逐渐回归。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以上那些都是冠冕堂皇的辞藻,最大的收获其实就是快乐,沉浸的阅读的快乐,阅读后思考的快乐,发现绝妙的桥段被恰当运用的快乐。阅读,是我最廉价,也是最宝贵的娱乐。接下来我列出我心里比较优秀的十部大众小说,这十部我个人觉得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我说的这些特点
1.《金庸作品集》(港)金庸
2.《金粉世家》(中)张恨水
3《银河英雄传说》(日)田中芳树
4《十二国记》(日)小野不由美
5《慈禧全传》(台)高阳
6《白色巨塔》(日)山崎丰子
7《冰与火之歌》(美)乔治 RR马丁
8《迷雾之子》(美)布兰登 桑德森
9《模仿犯》(日)宫部美幸
10.《嫌疑人X的献身》(日)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