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热门体裁的探幽之旅:初读科尔曼的《协奏曲谈话》
原载《音乐周报》,自从读过《作为戏剧的歌剧》,我对科尔曼(Joseph Kerman)的书就很期待。罗列知识和观点的书,并不罕见,也可能各有其价值,但真正带给人一个系统,一个自成体系的视角去认识某种艺术,仍是另一回事。《协奏曲谈话》的新译本到手之后,匆匆写了这篇书评,以后还要细读。
张可驹
有时,音乐作品的体裁本身,就会引导人们的想象。譬如在很长时间里,听到弦乐四重奏,不少乐迷会感觉这是一些深刻、抽象和相对不易接受的作品。至于协奏曲,就似乎是较为平易近人,适于入门,也容易让人听得十分投入的一个体裁了。
独奏乐器的突出,那明星般的身姿,自然有一系列高光时刻,乐队并非单纯的背景,而是同独奏的“对立统一”的发展。无论是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人,还是演奏家们,倘若把自己最多的时间投入在这个体裁之中,也是并不让人奇怪的。

然而站在受众的角度,当我们渐渐想更深地了解协奏曲,而非仅关注某位演奏家又出了协奏曲的新录音时,就是时候读两本好书了。著名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的《协奏曲谈话》就是很好的选择,同样对于演奏家们来说,这本书恐怕也相当值得一看。
真正同时适合普通乐迷和专业人士的音乐书籍,恐怕无论如何也不算多。科尔曼这本书却是其中之一。
若要简单地描述该作,或许可以这么说:乐迷不可能像对待休闲读物那样来读它,而是需要投入脑力,但这势必让你受益匪浅;专业人士纵然感到自己对协奏曲文献非常熟悉,甚至有演出部分作品的经历,也不妨通过这本书,或开拓,或转换一下视角。
因为科尔曼其人,不仅是一位行文旁征博引,眼界纵览古今的学者,更是一位真正能带来启发性思维的大家。同样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的文字常常闪烁一种幽默的智慧之光。

能由学问之中,流露出诙谐,却又仅是转换另一个深入的视角来说明问题,套用现在的话说,这显明作者拥有深刻而有趣的灵魂吧。看到深处,继而发觉它与浅显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之间的共通之处,更显明著述之人洞察幽微。
如果你先前读过科尔曼其它的著作,对此当不陌生。同时,他也真是一位绝不将自己埋身在枯燥与圆滑的叙述之中,而不惮于流露爱憎分明的大学者。通常说“好恶”也就罢了,是否需要提到“爱憎”的层面?可能还真需要。
先前读他关于歌剧的大作《作为戏剧的歌剧》,科尔曼在其中对于自己推崇和反感的作品,都说得相当、相当直接。以至于翻译那本书的杨燕迪教授见到作者本人时,特别向他求证,多年后是否依旧持有那样的观点?科尔曼微笑着承认了。


“戏剧”一书,对我有关歌剧的认识帮助很大,因此带着先前的印象,迫不及待地开始读《协奏曲谈话》,发现两本书的视角还是有些不同。
“戏剧”中,科尔曼基本是以每章围绕一位作曲家,或一部作品的思路,通过分析作品,让我们看到音乐戏剧的核心要点。在“谈话”一书中,某部作品完整的形象常被淡化,或者说被打散,继而被融入每一章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就构成了作者深入分析协奏曲的不同切入点。
如果你读一些通常的分析协奏曲结构的书籍,可能会形成这样的印象:该体裁基本都具有比较典型的,以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和交响曲、钢琴奏鸣曲的区别,体现在诸如(独奏进入前的)乐队呈示部,华彩段如何安排,等等。就结构的脉络而言,其实差别不大。
而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同后来的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相比,又有着巨大的不同。这或许都是对的,科尔曼却并不从这些通常的角度来看问题。他起首提出两个对协奏曲而言极为核心的原则:互应性与极对性,大体而言,前者是独奏与协奏在不同层面的呼应,后者则是两方面对比鲜明的状态。


这是协奏曲所独有的,如果其它体裁中出现类似的设计,可能也是借鉴了协奏曲的思维。而在协奏曲自身的发展历程当中,这样的根本特性(稍后作者还会引出其它的根本特性),其实是贯穿了不同时代的作品。
维瓦尔第的协奏曲中即很明显,而巴赫学习很多人的作品,又是如何消化这些呢?经过了古典与浪漫派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20世纪的协奏曲杰作纷纷问世时,用科尔曼本人的话说,这些基本因素依旧明显可见。
这些核心的东西,是如何体现在协奏曲当中,是作曲家们的主观设计,还是风格发展的自然衍生?听科尔曼一层层道来,难免很多地更新读者对于协奏曲的认识。
他并非单纯地谈理论,正如在提出这些根本特性之前,作者先从作曲家们如何开始一部协奏曲,及如何引入独奏开始(第一讲,开场或出场方式),通过作品的分析举例,引出那些核心要素。继而,当他确立了这两种核心要素,又会分别以它们为主线,展开之后的两讲。

读着读着,你会惊奇于科尔曼并非拎出两种特点,再说明他们的重要性,而是不断通过协奏曲中的实例,在剖析种种创作手法,其特质与出发点的过程中,让你看到它们如何千丝万缕地投射于作曲家的创作之中。换言之,他并非立足于证明,而是让读者看到一个脉络,一个异乎寻常的宏大脉络。
说起来,有时写文章得慎用大词,“宏大脉络”等等,我不止一次见有人私下吐槽,这种习惯性堆积,名不副实的形容,太让人反感了。然而读科尔曼的文章,你无法不认同将他对于协奏曲的分析、讲述称为宏大脉络,绝对名副其实。
因为他一方面针对协奏曲种种的写作手法,探究其深层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不时将目光转回协奏曲这一题材的历史发展源流之中。如果你先前认为,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在结构方面,同古典杰作处于分离的状态,科尔曼会用大量的实例告诉你,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巴洛克协奏曲常用的利都奈罗结构(Ritornello,通常音译为“利都奈罗”,书中译为“乐队回归部”),也作为奏鸣曲式的源头之一被观察,可看到《协奏曲谈话》的作者那样一番按图索骥,我还是完全地震惊了。当然,这些也不过是科尔曼对于协奏曲多角度剖析中的一个侧面而已。
显然这样一本书,绝非“通过20首作品进入协奏曲世界”之类的普及读物,它被收入学术类书籍的“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中发行,也显明其定位。
可正如该系列中的另一些杰作,如本人先前略略推荐过的保罗·亨利·朗(书评:或许,他不失为音乐界的王国维)、弗里德里希·维克(书评: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犯过的错误——读弗里德利希•维克的大作《琴与歌的学问》),及布鲁诺·瓦尔特的书(书评:指挥家记下的,不只是他一人的道路——读《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那样,《协奏曲谈话》的阅读门槛并不高。

科尔曼的行文虽比“戏剧”一书中稍稍学术化,但其本质,实非拒绝普通读者,而是他在探寻幽微的旅程中,习惯将思维浸入某种智性的狂欢而已。这个过程本身,足以带给希望深入了解协奏曲的人,许许多多发现的快乐。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9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2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