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偶像!——这位歌德的忠粉,记录下了一个真实的歌德

提到1823这个年份,你会想到什么?脑中一片空白,觉得“平平无奇”?至少,这一年出生的李鸿章不会同意……

而在德国文学史上这一年也有其不平凡之处,6月10日,31岁的德国文学青年艾克曼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歌德,这次见面并不起眼,却促生了一部被尼采誉为德国散文文学最佳作品的《歌德谈话录》。
发现偶像之路
在见到歌德之前,艾克曼名不见经传,是个普普通通的德国青年。不过,读一读《歌德谈话录》中他的长篇自序,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个因歌德而留名的青年自有其不凡之处,“文艺青年”的称呼名副其实。

1792年,艾克曼出生于小镇温森,家境贫寒,所以自幼就要做各种工作,为父母分忧。他对文学艺术产生兴趣是一件极为偶然的事情:一次,父亲带回一包烟,商标上的一匹马让他产生了临摹的欲望,由此激发出绘画才能。
二十多岁时,艾克曼才知道歌德,读到歌德的作品。这些作品让艾克曼为之沉醉,也让他觉察到自己精神世界巨大的空间有待填充。于是,他在堪称“高龄”的时候,从头接受中学教育,一直读到大学。其间,为生计和健康所迫,几经周折,经改换专业、辍学续读,他终于走上了文学之路。

1823年,31岁的艾克曼已经有了自己的诗作和诗论文集。他终于抑制不住“对歌德的真挚的热爱和崇敬”,壮起胆来,把自己的诗集寄给了歌德,不久竟然收到了歌德的回复。于是他动身前往魏玛,拜见仰慕已久的超级偶像。此后的故事,就由这部《歌德谈话录》来讲述了。
多面偶像
有时,偶像身上散发的光芒可能是距离带来的有迷惑性的光晕,随着距离拉近,光芒散去,魔力不再,于是偶像跌下神坛,甚至变为凡人,让崇拜者大失所望。但这显然不适用于歌德和艾克曼。
陪伴歌德九年间,艾克曼初见偶像时感到的幸福持续不减。那么,艾克曼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歌德,值得他如此事无巨细地将其一言一行记录下来?

1 文学的巨人
在见到歌德之前,艾克曼读过包括《诗与真》及《浮士德》等在内的诸多歌德作品,而且“相当熟谙”。但与歌德实际交往之后,他才发现这位偶像的文学世界比其作品要更为多彩。
在艾克曼首先倾心的诗歌方面,歌德观点明确,认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最直接、最丰富的来源,在现实生活提供的机缘之下,诗意自然而生,这是诗的核心。一首诗的美与力量,在表层的文字、格律、技巧之下,是弥漫于全诗的情境和需用心体味的主题。但在个别情况下,现实也会成为诗歌的阻碍,例如政治可能会扼杀诗人的自由精神与总揽能力。

从诗歌来到普遍意义上的文学,每谈及一个问题,歌德都有深中肯綮的看法。例如,对于一位作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形成独属自己、有别他人的个人风格,而歌德更进一步,主张人与文相一致,“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思想的忠实写照”,无论是简洁明白还是雄伟奇崛,首先都要出自作家真确的内心。

当然,德国文学包括歌德自己的文学创作绝非完全自发式发展,而是深受英、法等国文学传统的影响。歌德尤为推崇莎士比亚,认为他“已从各个方面,从所有的深度和高度上把全部人性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这位英国作家如此伟大,让后来者备感“影响的焦虑”,如何顶住这种沉重的压力,不被压垮,是每个作家所面临的挑战。歌德的应对是通过写《葛兹·冯·贝利欣根》《哀格蒙特》来摆脱莎士比亚,如同拜伦一样,走一条自己的路。
2 斜杠作家
歌德的才华绝不仅限于文学,其实他是一位斜杠拉满的作家,乃至有评论说,他“也许是最后一个试图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那样熟练掌握多方面技能的欧洲人”。于是,歌德的身份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排列:政治家、科学家、批评家、刊物编辑、画家、收藏家、剧院经理、教育家,等等。
1775年,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之邀,歌德前往魏玛,进入政界,承担起多样的职务,开始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政治生活。他渐渐成为魏玛公国屈指可数的权力人物,参与管理农业、矿业、交通、财政、军事等事务,为公国的发展付出甚多。然而,改革频繁遭遇阻挠,委曲求全与“自我克制”成为常事,歌德心中天才诗人与政治人物之间的斗争愈加剧烈,十年后,他淡出政界。

不过也正是这段并不顺利的从政生活,使他得以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植物学、颜色学、矿物学、解剖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并且成就不凡,撰写出了《植物变形学》《颜色学》等专著。在研究光学和颜色学的过程中,他曾对牛顿的理论发起挑战,引发了热议。

歌德经常与艾克曼欣赏各类画作,包括其收藏的众多名家,如拉斐尔、鲁本斯等人的珍品;欣赏过程中,歌德就艺术及艺术鉴赏发表过诸多深刻见解,例如,要培养艺术鉴赏力,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观赏最优秀的作品,“靠观赏中等的作品是培养不出鉴赏力的”。同时,歌德还是一位创作丰富的画家。

1788年,“提桶跑路”的歌德从意大利返回魏玛,辞去一切职务,只担任剧院监督。掌管魏玛剧院期间,他与席勒联手,从各个方面提升戏剧表演水平,如剧本的创作、彩排与首演、表演形式的创新、演员的培养,等等。

而要问艾克曼本人,歌德之于他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那可能要属谆谆善诱的人生导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如今仍然适用的人生建议吧:
- 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拿破仑不是唯一的例子。
- 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种特殊的人,然后必须去设法理解人类各种才能的总和。
- 如果我完全清白自持,我就始终是自己的主宰。
- 一个人恰恰要注意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这样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激发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并使之发展和提高,其结果是,不论遇到什么人,均能很好地应对了。
- 最重要的事在于要有坚强的意志、熟练的技巧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恒心,其余的一切是无关紧要的。
- …………
告别与怀念
1832年3月22日,歌德与世长辞。第二日,艾克曼站在歌德遗体前,与偶像告别:“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躺在我的面前。我感到一阵狂喜,以致一时忘记了他的不朽的精神已经离开了他的躯壳。我把手放到他的心口上——到处是一片深深的寂静——我转过身子,听凭忍住的眼泪自由地流出来。”

四年后,作为对歌德的怀念,艾克曼将自己所记录下的歌德的言谈举止整理成两卷出版。1848年,艾克曼又出版了第三卷,作为补充。对于自己做这种记录的初衷,艾克曼说得很明确:“……起源于我内心的一种自然冲动,即我要把我觉得有价值和值得注意的生活经历,通过文字的表述占为己有。”
本期编辑:文澄

如今,在歌德去世190周年之际,译林推出这部谈话录的全译本,以此纪念这位巨人。

- 歌德思想、创作、活动百科全书,从这里真正读懂歌德
- 歌德最后岁月忠实记录,从这里看到人生可以有多宏阔
- 经典全译本,底本权威,完整再现百余年前原著面貌
- 译者两万字长篇后记,系统梳理,加深认知
- 精选名家插图,呈现歌德时代德国风貌



















-
Mao:une histoi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10 19:27:25
-
TeakZZ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16:37:32
-
清风徐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12:58:26
-
嘉树Holli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3 17:14:13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