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维生素E播客 20世纪重要思想——索绪尔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语言学专业: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拆解语言现象 声音含义背后用法
语音学 语义学 语用学 类型学 音系学 形态学 乔姆斯基
不确定性和任意性 时代背景下的突破
《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普遍性的发音系统 “实证的”语言比较方法
发觉这种方法不可靠 忽略了语言的历史性
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 不预设存在 分析直观的意向性 物给与我们的符号是唯一材料 解构再建构
第一章语言学史
发展阶段:语法的发现(亚里士多德)——语文学阶段(沃尔夫)——比较语法阶段(波普 研究不同语言间的亲缘关系)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什么
无法完全定义“语言”,语言有二重性,两个概念相互定义/依存 eg:阴阳
① 生理和心理(语言是思想的工具)音响和概念 能指和所指
② 个人和社会(个人话语和社会整体的语法规则)
③ 共时性和历时性(语言跟随时间演变)
研究语言不应拆分、屈服于“琐碎”,应该“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
④ 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区分
语言:language 整体的“大规则”(早期维世界 拉康象征秩序“大他者” 弗洛伊德潜意识)
言语:个人的主体性主导的,具有个体性任意性的“语言中一块儿” “只言片语”
言语活动:包括上述所有内容,跨学科跨领域
——“回到’语言’本身”
言语活动是什么
承载意义的声波,从发出者到接收者,对声波进行解码,再循环往复
1️⃣ 物理的符号/发音“能指” 2️⃣ 背后承载的概念“所指”(不一定与现实相符 不同于“指称”)
“所指”能否独立存在 = 没有语言的思想能否存在——语言是把“思想的混沌”拆开的唯一工具 eg:费曼学习法
任意性——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符号是任意的 偶然的 随机的 可以随意改变
词与意义对应的“原因”只是一种解释 语言的任意性是语言的规则/前提
「关于拟声词 感叹词」更多是回溯性的理解(拉康理论解释:声音进入象征界要遵循象征界秩序 符号化之后内容的前提已经是符号本身)
任意性原则 代表对语言的研究一定会进入结构主义
veeg:相对于早期维 钉住“语言膜”的“原子命题钉子”——索绪尔理论中 “钉子”不存在 世界被两层膜“能指和所指”包裹,三者之间互相没有绝对关系
——推翻了真理符合论 但并非取消了真理的可能性 而是以任意性原则敞开了更宽的探究道路——“真理”是一种语言 一种能指——结构主义接续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对本质主义的反叛
任意性背后的支撑维度:时间(共时体系内的相对稳定)
当下语言的“确定性使用”,是之前/上个时期的语言规则决定的 eg:维纳过程 公知
语言的变化不可避免 语言为群体内每个人所有时,就不再能被任何人控制
能指的线性原则 声音的发生是线性的 时间维度决定能指的意义
(语言在)时间上的二重性区分:共时性和历时性(共时性占支配地位)
历时性的事实是特殊的,引起系统变化的事件是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孤立的。无论什么共时性事实都具有规律性,共时语言学更值得研究,它关心连接共存要素和在说话者的集体思维中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心理关系(结构主义诞生于此)
语言同一性问题(人和人语言相通的原因)
说出能指的两种情况:能指相同,意义不同;能指不同,意义相同
——我们是通过差异保证同一性 语言系统的唯一作用就是“标识差异”
一个词没有确定的所指 词的出现只是表明“它和其他不一样”(A=A 的原因是 A≠¬A)
语言的前提是一套语言系统 对系统的理解程度 决定语言的应用程度 eg:婴儿学习“符号”的过程
能指和其他能指的关系
① 句段关系 “联系上下文”语境原则,以及“语法含义” 要素的价值来自“与前后要素相对立”
② 联想关系 “不在场的关系” 对其相同家族/发音的词都有想象空间(结构主义者称之为“能指链”)
一个概念 让人想起的是一整个潜在的系统 有系统才能获得“构成符号所必须的对立” 而符号本身没有意义(词所占的位置才重要 即所指 “结构决定意义”)
语言能被归类到更大系统——符号 符号学
不光是语言里的最小单位“发音” 所有承载意义的 都可视为符号——产生结构主义运动
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重构
罗兰巴特—分析文本 叙事学符号学
福柯—分析历史 人性、主体性是能指 是系统结构出的效果
拉康—重构弗洛伊德
阿尔都塞—缝马克思 社会批判
解构主义 德里达 反语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 反在场形而上学(反共时性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