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三)高中阶段
我十五岁的那年考上了东北老家的一所重点高中,白岩松是我的校友。高中三年虽然平稳但学业压力太过艰巨,如果拿来和我的小学时期与初中时代作一比较的话,高中时期我的阅读频率几乎为零,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高二那年从书店里发现了台湾最杰出的现代作家之一白先勇,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课业之外熬夜读他的《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孽子》、《树犹如此》几部经典作品,深深的被白先勇从古典文学那里承续来的典重气质所打动,为《台北人》中那些在时代巨轮碾压的渺小个体而忧伤。我高中阶段的阅读十分有限,但这一时期的阅读也很有特点,阅读范围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有有接触。最早也是导源于对《红楼梦》的喜爱,例如在书店看到一本长篇小说腰封上写的是现代文学中的“红楼梦”就买了它,这本书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后又通过《红楼梦魇》这本书开始阅读张爱玲,读了她的几部经典小说集《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有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张爱玲的散文写得也是一顶一的好,但我要到大学本科阶段才开始读《流言》和《怨女》;后来被《金陵十三钗》的书名所吸引,在高中阶段开始了阅读严歌苓,这是一位写作技巧出神入化、极会运笔的女作家,她的《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都展现了她精湛的笔力,但我最喜欢她的作品是《第九个寡妇》,这部长篇有着一种沧海桑田的时空历史感,而贯透这种国族沧桑的是永恒的人间恩义,我记得这部长篇里女主人公王葡萄的公爹临死前有一大段极其精彩的打破虚实界限的心理描绘,表现了非常深刻的对岁月的缅怀和感喟,这段文字当时把我读的眼泪止不住的掉。我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严歌苓有一篇新作《床畔》,讲的是护士万红照顾修路时被炸伤成植物人而被封为“民族英雄”的解放军战士张谷雨的故事,整部小说清新流畅、节奏明快,但直到最后一页,所有的铺叙凝结到了最后,严歌苓在最后几百字里释放出了她营构文字的全部功力,只是最后的几百字却让我哭到无法呼吸。去年严歌苓这位高产作家再度出了一部新书《666号》,讲述的是东北抗联的故事,这部小说同样是严歌苓惯常的风格和能量,因为十分喜欢,所以我写了一篇书评,被严歌苓读书会的官方公众号转载,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继续深入的和大家分享这位我一度十分钟情的当代作家。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和大家提及两位我高中时代主要阅读的散文作家,相信这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台湾女作家,一位是三毛、一位是简媜。三毛的作品已是妇孺皆知,她的独特、她对生命浓烈炽热的爱、她的不羁、她自由的灵魂,让高中时期渴望挣脱家庭和学校双重牢笼的我向往不已。三毛所有文集中完成度最高,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高度契合的作品有三本《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这三本散文集描写的题材也各不相同,《撒哈拉的故事》是行旅纪事,描摹异国风土人情,其中《哭泣的骆驼》这样的篇章是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将人文关怀注入进行旅见闻之中,极大的打开了文章的格调;《梦里花落知多少》则是以描写她和荷西诚挚壮烈的爱情故事为主,和简媜的经典作品《女儿红》比起来,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更偏重于叙事;《雨季不再来》是我最为倾心的一本散文集,讲述的是三毛的青春成长记忆,但这本书的的高度又绝非“青春”二字就能概括的,例如这本集子里有一篇文章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叫做《紫衣》,讲述的是三毛幼年时准备跟随母亲去参加母亲的同学聚会的故事,最后没有去成,故事非常简单,但三毛在浅白的叙述中注入了一种超拔于母亲生命之外的无限哀惋和感喟,让人扼腕叹息、默然无语。长大之后,我基本没有再重读过三毛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学时代阅读三毛时那种丰沛的激情,不会忘记她清泉一般甘冽的文笔。
三毛之外,我还接触到了简媜,这是承续了三毛时代的又一位台湾散文女作家,比三毛更具有学院气。简媜的散文出于学院,而又不拘泥于学院,非常的灵动又雄浑。最早读她的《水问》,感受她攀越过的悬崖年少、感受她承接过的生命的恩泽;之后阅读她的《女儿红》,被其中《四月裂帛》这个篇目所描绘的爱情的炽热和含蓄所震撼,那是此前我从没见过的描写,我一直都认为那才是爱情真正的模样;再之后读过她的《天涯海角》,跟着她探寻祖辈的历史,感受台湾早期移民生活的艰苦;等到我读大学之后,依然没有停止对简媜的阅读,她的文字经得起人生阅历的拷问,大学阶段,我读了她的《空灵》,其中有一个篇目叫做《相忘于江湖》,这几乎是当代华语文坛中独一无二的小品文了,绝尘弃世的极致美文,我一直都在想怎样的一个人,她拥有怎样的心灵,才能写出如此文章;在我读大三的那年,简媜新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侍亲主题的文集,其中《阿嬷的四个老版本》这一篇目具有一种对生命终极问询的温情回归的色彩,非常的打动我。在我开始读王鼎钧之前,简媜是我最倾心的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