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故事中的对话该怎么写?
不止一个同学问到,这里稍微展开聊两句。
要区分两种对话:场景对话、节点对话。
两者的不同在于承不承重。承重,就是影响故事结构,这是节点对话;不承重,就是不影响故事结构,这是场景对话。拿建筑来比方,承重墙不能打,打掉,房子就塌了;不承重的墙,可以打,会影响格局、美观,但不会塌。
写一段对话,首先要考虑它承重不承重。很多时候,作者是因为一句话巧妙、生动而想写它。就像《世说新语》那种。钟毓、钟会小时候见魏文帝,钟毓出了一头汗,魏文帝问他怎么了,钟毓说,吓得直出汗。魏文帝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钟会说,汗吓得不敢出来。
这就是场景对话。钟会的“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说出来,故事就讲完了。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引出这句话。话是故事的目的。所以这个故事长不了。你要想用一千字来讲,就会很难看——它就是几十字的体量。前面钟毓的话,魏文帝的发问,都是为了引出钟会的“金句”。
但要知道,好文章不是通篇金句。一百句里有一句亮眼的,叫金句,一百句都亮眼,就是语录而不是文章。很多人喜欢四处搜罗金句、段子,拼到文章里,拼成的并不是文章,最多是脱口秀稿子。甚至不会是多好的脱口秀稿子,因为情节不连贯。
节点对话是另一种。比如,一对情侣在高速上,副驾的女孩偶然看见后排座椅上有个女包,质问男的是谁的,男的说,我也不知道。女孩一气之下,拉扯方向盘,车撞了。“谁的包?”“我也不知道。”——这就是节点对话。它直接导致了女孩扯方向盘。好模好样的,女孩不会在男朋友开车时扯方向盘,男的一句话,激发了她的行为。
如果男的说“我姐的包”,就没事了。或者“一个同事的包”,女孩就要问:“同事的包怎么在你车上?”那就有后续的问答。但男的说“我也不知道”,女孩就没法问了,猜忌和愤怒就憋住了,只好从行为上寻找发泄的出口。那么,一问一答就成了“节点”——抹掉它,女孩扯方向盘的动力就不足。
如果换个场景,包不是在高速行车时发现的,而是一打开车门就发现了,哪怕对话内容完全相同,它也不是“节点对话”而是“场景对话”——因为没有引起不可逆转的结果。反过来,就算在高速上,扯了方向盘,如果没造成后果,误会消除,二人关系恢复如初,那它还是场景对话。节点对话会导致不可逆的变化,非节点的场景对话不会。
有时候,场景对话和节点对话并不是很好分辨。《青梅煮酒论英雄》里,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它首先是场景对话(很多节点对话可以同时是场景对话)。场景对话最重要的作用是刻画人物。“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刻画了曹操的形象,所以是场景对话。同时它也引起了刘备的动作——筷子吓掉了。没曹操这句话,刘备的筷子不会掉,在这个意义上看,它似乎像节点对话,其实不然。
刘备的筷子掉与不掉,并不影响他和曹操的关系,不是说筷子掉之前刘备没把曹操当对手,掉之后就把曹操当对手了。“筷子掉”这个行为不承重,那么,引发该行为的对话也不承重。不过,筷子掉时恰好天上炸了雷,刘备马上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一震之威”是场景对话,体现刘备的性格。那么,刚才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对刘备这句“一震之威”来说,就承重了,就是节点。不过,跳出这段喝酒的场景看,刘备并没有因为曹操说了一番话,就连夜带着关羽张飞跑掉,或者做出其他预期外的行为,那么,它就还是场景对话。
一般的写作者(这里指除了职业小说家、编剧之外的人,哪怕是散文家、杂文家、记者等也包括在内),写身边的人和事,往往是记叙文,是从现实中取材。这就必须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绝大多数是场景对话,节点对话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因为一番话而改变事情的走向、两人的关系,少之又少。但能够体现人物性格、身份、价值观的对话特别多。
这种对现实素材进行加工的叙事,一般是短篇。三千字的故事,如果你一句我一句,对话写到一千多字,非常危险——它在结构上不承重。说武断点儿,任何场景对话删掉,对情节的影响都是相当有限的。场景对话影响的是人物塑造,但不影响情节;节点对话才影响情节。如果节点对话同时也是场景对话,那它也影响人物塑造。
举个例子,《红楼梦》里,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后,要借官府之手报复,让来旺唆使张华告贾琏强抢民妻。张华不敢,王熙凤对来旺说,这个癞狗扶不上墙的,你跟他说,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没要紧!——这句首先是节点对话,其次是场景对话;作为节点对话,它影响了张华的行为,没有王熙凤这句话,张华绝对不敢告;同时也是场景对话,它刻画了王熙凤的形象。张华把状子递到都察院后,书上写道:
察院坐堂,看状子是告贾琏的事,上面有“家人来旺一人”,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来旺儿来对词。⻘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那旺儿正等着此事,不用人带信,早在这条街上等候,⻅了⻘衣,反迎上去,笑道:“起动众位弟兄,必是兄弟的事犯了。说不得,快来套上。”众⻘衣不敢,只说:“好哥哥你去罢,别闹了。”于是来至堂前跪了。
这两句引语不是节点对话,而是场景对话。如果删掉,或者改成叙述,不会对后续情节有任何影响。之所以保留,是因为它作为场景对话极其精彩,把贾府和都察院的关系写透了,比用叙述强一百倍。——场景对话是用来刻画人物、渲染氛围、解释情节的,但它不是情节主线。
好的场景对话往往发生在“陌生场景”里。正常情况下,谁犯了案子,官府差人来拿,一定吓坏了。现在,来旺高高兴兴等着官府拿自己,自信地说“必是兄弟的事犯了”,主动让“众位弟兄”捆他。反倒是青衣不敢捆他,怕得罪了贾府。
我们学习《红楼梦》这段,是不是就应该得到结论——“要好好写场景对话”呢?不是的。好的场景对话,主要好在场景的设计,而不是对话的设计。如果换成老百姓吃官司,这样写,就是瞎扯了。场景的独特性出不来,场景对话的独特性也难出来。要让人物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或关系中,好看的东西才有显现的机缘。由这一段,更应该得到的结论是:场景对话一定要短,不能长。
来旺见青衣,一路可能会聊很多,因为他平时跟青衣都熟。但千万不要把对话展开。来旺一句,青衣一句,就够了。“颊上三毫”是妙笔,三百毫就是画猴子了。
有人写对话,不知道写的是场景对话,你一问,我一答,你一问,我一答,动不动几百字。这就错了。——在万字以上的故事里,对话长点儿问题不大,但在三五千字的故事里,场景对话一长,很容易写难看。
节点对话长一点问题不大。因为节点对话属于主线部分。往复的问答,如果是节点对话,到后面所谈的内容往往就变了。本来说这件事,说着说着说到别的事上,回不来了——比如本来说战争问题,说着说着变成谁是脑残的问题,并引起不可逆转的行为,前面的对话就成了节点对话。如果对谈一百回合,问题的焦点还没变,就不可能是节点对话。哪怕连谈三天三夜,也不会有超过五个节点。
写五千字以内的短篇,碰到非节点的对话,千万不要写长,最多三五个回合也就够了。如果原型还谈到了其他内容,不妨改成叙述。万字以上的故事,另当别论。
不过,一切都有例外。用短篇的方式写长篇是不行的,但用写长篇的方式写短篇则可以。就像写毛笔字,小笔写不了大字,但大笔可以写小字。有时候看到名家短篇也有大段对白,甚至很好,这不意味着我们目前也应该那样——天才百无禁忌,而初学者需要了解基本规律。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李白天下第三 (5人喜欢)
- 200字抓包大模型 (2人喜欢)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2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