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考研|从对真题的难度解析开始,全方位打败无效复习!

Hi,dreamers!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北电三大学硕考研的真题解析!这三大方向分别是:编剧研究院国传方向、电影学系、文化研究院电影理论与批评方向!
近几年北电学硕考研热度逐年攀升,再加上学硕考研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对考生本身的基础要求较低,这个是相对于一些专业基础性要求很强的一些专业(比如导演/编剧/表演/影视技术类)而言的。相比编剧导演一类的,电影史论的学习入门快。所以这几个方向也逐渐热闹了起来!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方向的真题回顾!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请大家翻看着真题看此推文!
从电影学院的三大学硕专业来看,国传/电影学系/文化研究院今年的考试题目难度基本持平,考察范围没有太多新的变化和转向,仍以考察电影史/电影理论作为大的出题方向。但三个专业都扔持续考察当代电影热点/新现象,因此这本身也带来了每年题目变化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首先从名词解释来看,三个专业的18个名词解释有17道考察的都是中外电影史的基础史实和电影事件。只有“第二电影符号学”涉及到了电影理论的问题。其中中国电影史8道,外国电影史9道。
从比重来看,国传与文化研究院大量考察的中国电影史的基本内容,而电影学系则在名词解释的部分减弱了中国电影史所占比重(因此在简答和论述题部分大量增加篇幅考察)。
大家可以发现,对三个专业来说,中国电影史成为了考察中的重中之重。就名词解释的部分,民国电影史是考察火力最集中的一段时期,三个专业全部考察了相关知识点。在民国电影史的这一部分中,第二代导演以及他们的制片厂背景是最重要的。
而世界电影史的部分也不再局限于对于美国/欧洲的考察,而是更为细致,阿彼察邦/ 太阳族电影/白色电话片都属于电影史中虽然不难但偏向细节的部分,特别是阿彼察邦在戛纳的大热自然就成为了今年考试热点的倾向之一。
而美国/苏联电影史的考察是每年考试名词解释都会涉及到的保留节目。这一部分是电影史的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今年也没有超纲。

对于简答题来说,今年的题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我们看来,三个专业的简答题考察都变得更加的灵活,不再只是名词解释的放大版,而更接近于字数少一些的论述题。
在简答题中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点记忆准确度的考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运用逻辑分析的主观题。在这一部分中,中国电影史的另一个重点时期也浮出水面:即上世纪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摆脱上一阶段的重重禁锢后开始追寻电影的自由与本体性,但文革遗留的伤痕同样也隐藏其中,成为了这一时期很多电影或明或暗的基调。
九道简答题中有三道都涉及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理论也发生了转向,伴随着电影人主体意识的再度崛起,电影的反身性也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与核心。
两次电影大争论以及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第四代导演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如黄蜀芹等女性导演的出现也为这一时期的电影带来了非常独特的生机。
这其实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考察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了,因为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同样也是商业崛起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外国进口商业电影的引进以及中国自己的娱乐片浪潮都是之前考试的题目,其实是对当下中国类型电影工业发展的某种反思与回溯。
其他的题目其实都没有非常难以理解或者是非常偏僻的知识点,特别是新现实主义/英国新浪潮的考察延续了对于1960s前后欧洲各大新浪潮/新电影的持续关注。
但总体来说,简答题其实难度还是增加了,因为在简答题里加大了对于电影理论的考察,也涉及到了一定的视听语言和影片分析(文化研究院简答第二题)。

对于论述题来说,今年的倾向是非常非常明显的。三个专业的六道论述题都可以概括为“对现有电影理论的再解读或利用电影理论重读电影史” 这一类的题型。
首先,在时间上,还是集中于民国电影/新浪潮/当代这三个节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对以往电影史的重新定义和探究,来为现当代的的电影史发展正名。
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况:某个经典大师/电影理论在当下是否还有意义/或者一个西方理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第二种一般是某个电影现象(新好莱坞/中国当下类型片/新主流等等)和电影史的发展/传承之间是否有所关联(好莱坞和欧洲 当代中国和民国或者60-80年代)。
大家会发现这种论述题的思路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但是难度也非常大。因为这种题目要求的是在对电影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没有完全现成的答案去记忆和背诵。这种题目也一直是我们在给同学上课的时候希望大家去思考和着重训练的核心。
对一个理论的理解其实并不难,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学习的同学都可以做到,但是批判性的思考逻辑和对事物形成的独特看法才是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当大家学习了某些著作等身的大哲学家/理论家的内容后,需要主动延伸和思考其理论背后的更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
比如巴赞基于胶片影像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在今天对数字电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被颠覆还是被延续;而中国电影史的看似断层的电影史中潜藏的逻辑和线索是否能为今天中国当代电影中诸多的奇观景象提供某种答案和试图分析的视角。
当然,当我们试图去言说历史时,话语建构的逻辑必然是历时而具有权力意识之下的欺骗性的,因此,不断去探究历史背后的断裂与缝隙,在实证中发现更多的可能与不可能,是大家思考的最终归宿。这也是我们考研学硕真正的意义之所在!


一、名词解释
1. 道格玛 95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3. 孙瑜

4. 巴斯特基顿


5. 黑色电影


二、简答题
1.直接电影的内涵、发展、流变

2.法兰克福学派对电影批评的影响
3.从《电影语言现代化》简述八十年代电影理论的发展与内容


三、论述题
1.从中国电影史角度阐发新主流电影的渊源、发展、现状


2.简述 60 年代以来 新好莱坞电影与欧洲电影运动的关系





一、名词解释
1.阿彼察邦
2.联艺

3.桑弧


4.凤凰影业公司
5.影戏论

6.第二电影符号学

7.太阳族电影

8.鸳鸯蝴蝶派

二、简答题
1.请以具体影片,简述黄蜀芹女性形象塑造特色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在哪里



3.请简述刘别谦的创作和风格特征

三、论述题
1.结合夏衍生平,论述其创作,对我国电影创作有何影响?同时代的人创作有何传统和特色,对当下电影创作有何意义?

2.当下电影理论研究热点有哪些?与传统电影理论有何关系?与当下的电影创作实践有何关系?


一. 名词解释
1.《电影的锣鼓》
2.白色电话电影
3.吴永刚

4.理性蒙太奇

5.派拉蒙法案

二. 简答题
1.谈谈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丢掉戏剧的拐杖”等电影本体论相关的理论的看法?



2.举例说明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3.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
三. 论述题
1.以具体的片例,文章或论文为例,说明巴赞的理论对中国电影创作与理论的影响。

2.结合《八佰》《金刚川》《长津湖》等,说明近年来中国战争类型片对1950 年以来的历史革命题材的传承与改

以上是三个专业真题解析以及教材覆盖情况的全部内容~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 杨远婴)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
·《中国电影史》(陆弘石 舒晓鸣 著)
·《导演的谱系》(杨远婴 著)
·《电影批评》(戴锦华 著)
·《电影美学》(赵岚 主编)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约翰·斯道雷)
· 《现代电影美学》(雅克·奥蒙 )
·《西方电影史概论》(绍牧君 著)
·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达德利·安德鲁)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私信可获得电影学全套参考书目电子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