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体味过的当地生活
查看话题 >社恐之都赫尔辛基(下)
问一个在芬兰工作的美国人为什么到处都这么安静,他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经历过跟一堆半生不熟的人在一起,大家都努力找话题,但是突然有一个瞬间谁也找不到话题了,所有人陷入了一种awkward silence(令人尴尬的沉默)的情景吧。这里的日常社交生活就一直处于这种awkward silence,除了两点,一是(除了我)没人感到尴尬,二是(除了我)没人尝试找话题重启对话。
他很惆怅地再叹了一口气又继续说,以前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大家都说我是救场之王,因为我太爱聊天了,只要有人稍微给我一点回应,我就能自己聊全场聊个三四小时。但是在这儿,大家真的能做到一点回应都没有,连我都聊不下去!
在机场看到的另一个漫画,感觉一下子对他的描述有了画面感。

喜欢这漫画的可以去找找这个漫画家的作品,在赫尔辛基机场有一段墙是介绍她的。不知道为什么是中英双语的介绍,芬兰也没有见到很多中国人,难道是这个漫画在中国特别流行?

只有一点我不理解:这么一个人人自带五米社交距离的国家,是怎么把自己作到甚至被德国划为高风险区的?
听了他的描述,一时居然有点心动感觉可以搬来芬兰住,但是想想半年不见天日的长冬还是算了。或许可以每年夏天来享受一下日不落的极昼……
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间歇性社恐,其实大概算不上,因为我对大多数社交都说不上“恐”,纯粹是阈值低而已,更确切的说法大概是introvert——中文一般翻译成内向,但不知怎么总感觉有点不太确切,个人觉得翻译“内倾“更合适。具体来说,就是其实也能享受社交生活的过程,但是大多时候,尤其是参与人太多又不熟悉的时候,觉得得不偿失,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愉快不足以补偿流失的能量。我整体来说还是挺喜欢美国的,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种种微小的善意。但是参加各种活动都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总有人看不下去我自己坐在角落里,硬要拉我出来加入话题。其实我真的就想自己默默坐着看看热闹……
在fb上看到一句话深得我心,翻译过来大概是:
我希望迪斯尼、好莱坞都停止这种内倾型人在大家帮助下变得开朗外倾的故事,要知道内倾并不是一种需要得到帮助的缺陷,只是一种性格。
啊,你问那为什么还去聚会场所,一是有时候工作需要需要时不时刷刷存在感——具体来说,避免因为次次都不去刷出来反面的存在感。二是虽然参与其中太累,有时候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找房子的时候跟同事抱怨市区的房子太吵郊区又嫌太安静,被问到底想住什么样的房子。我仔细想了一会,感觉最理想就是在市中心闹市区有一层隔音特别好的高楼公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会在不愿意的时候被打扰,但是在有心情的时候可以看看世界百态。有人说跟父母最好的距离是一碗热汤,那么跟滚滚红尘的最好距离,大概就是十层楼和一面隔音玻璃。
工作间隙在城市里到处逛逛找吃的,发现很多“日本”餐馆评分很高,但看菜单不认识的混搭菜式居多,大概是因为临海城市海鲜丰富,当地人又其实并吃不惯日本菜,入乡随俗因地制宜了吧。选来选去找了一家拉面店,虽然从老板到侍应生都是金发的芬兰人,但鉴于在波恩连这种半吊子的拉面馆都吃不到,天气又冷,还是吃的很开心。最好的地方是有很多单人座位,很多人一个人来吃,结伴的人说话声音也很低,实在适合不想吃个饭还被迫(间接)社交的人。

但有一点很奇怪,跟同事去吃过几次比较不错的餐馆,几乎无一例外是像中餐这样的大盘菜,然后大家拿餐具自取到盘子里分食。最离谱的是有一次去一家还挺精致的西餐厅,点了三道菜的套餐,结果端上来主菜里的鱼居然是两人分一条而不是给切好(有头有尾有刺那种,不是德国常见的鱼块)……不说特殊时期连国内也提倡分餐吧,感觉这种可能需要跟也并不太熟的人分鱼的操作也太不符合芬兰人高冷的人设了。一起吃饭的人都不是本地人说不出所以然,不知道有没有友邻能帮忙解惑?
还听说一件有趣的事是关于芬兰的公寓。据说因为冬天太冷,为了防止管道破裂都是包在墙体里,所以维修困难,一般都是每三十年砸开墙体整体更换一轮,伤筋动骨花费巨大,费用由住户均摊——所以如果要去芬兰买房子,一定要注意年限,不要以为沾了便宜,结果一接手就赶上大修,既费力又耗财得不偿失。不过这种每三十年整个更换的办法跟芬兰人注重环保的形象又很矛盾。芬兰冬天虽然长,但气温好像也不比波士顿或者黑龙江更低,但后两者好像都有更好的办法,没有这么劳师动众?
第一次见到有自带餐厅的无印良品,可惜时间赶得不巧没能尝试一下。

赫尔辛基不是旅游城市,好像也的确没有多少特别的景点。据说如果夏天来的话,可以坐渡轮去岛上,或者开车去湖区,享受一个又漫长又清凉的夏日(听说有时候才十几度)。
印象最深刻的是市中心附近的岩石教堂 Temppeliaukion Church,也是唯一一个收了四欧门票的景点。是直接从一块巨大的岩石中开凿出来,加上玻璃顶棚,全用自然采光。去的那天阳光正好,光线从穹顶洒下来,又明亮又温柔。

看上去是由岩石原石随意堆成,其实这看似随意之间,不知道费了多少功夫。据说最初的建筑草图1930年就有了,但中间因为二战被迫中断,后来又因为不环保重新修改削减到原计划的1/4工程, 1969年才终于完工。就这在完工前夕还被环保主义者抗议,质问为什么不把钱省下来援助非洲。

逛完岩石教堂,有时间的话可以去附近的 seurasaar 岛上走走。虽然是个岛,但离市区很近,而且可以通过桥直接走过去。据说岛上有一座很漂亮的露天博物馆,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展览着从芬兰各地搬来的各种小木屋,随便走走,很容易打发一个慵懒的清晨或午后。本来想旅程的最后一天早起去看看,但当然不出意外地睡过了头,只能匆匆吃了午饭赶去机场,希望下次有机会去看了。
相关豆列:旅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