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处理国际关系给中国的启发
这篇文章可能有些没发现的别错字,由于我并非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算是我一个阶段性总结,里面也有我的创新提法,也限于时间原因不打算字斟句酌,但我为自己能总结、提炼、创新出的几个观点感到满意。
殖民掠夺VS殖民建设——英国胜西葡
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以掠夺南美金银为主,抢了就跑回宗主国,不会建设殖民地。而英国不同,英国第一批移民进入北美,首先是一批逃避宗教压迫的清教徒,他们不准备回宗主国,所以会建设北美,尔后发展的三角贸易,也是进一步提高北美大陆的生产力。这一模式进一步在印度等地铺开。很快使英国成为全球霸主,实力超过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殖民关系事实上是一种占领关系,因为殖民地并非独立,宗主国事实上在统治着殖民地。只不过殖民与传统的占领有些区别。传统占领的原土地上的百姓有三种命运:1. 被屠杀 2. 充当奴隶 3.成为宗主国在宏观层面无差别待遇的百姓(当然在微观层面仍有社会地位的不同,例如有钱人还是非有钱人,农民还是商人)。而殖民地上百姓并未落入这三种命运。即没有惨烈到被屠杀与充当奴隶,也没有好到无差别待遇,而是成为次一等的公民,经济、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会被剥夺。人种的不同,以及宗主国与殖民地地理上的隔绝,使这种差别对待可以持久。反之,像满清侵占明国,没有这两个特点,于是最终满汉合二为一,即使一开始满汉有差别待遇,最终融合到一起,也很难再实质差别对待。 如奥斯曼帝国对于各民族的平等待遇,奥匈帝国对于各民族的包容政策,可能也经历了一样的情形。
殖民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西欧在扩张至经济发展显著低下的其他区域产生的特殊的人群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国家“概念还不显著,且用人群关系来指代。
间接殖民VS直接殖民——英国胜法国
殖民关系分为间接殖民和直接殖民,分别以英国与法国为代表。间接殖民即把殖民地交给总督,宗主国统治者很少插手,类似于封建时代的统治结构;而直接殖民则是宗主国统治者直接管理,殖民地相当于宗主国的一个县。
英国是海洋系国家,国内的直接统治依赖司法来实现。而法国是大陆系,国内直接统治依靠行政来实现,类似于秦国制县。在管理殖民地的时候,英国也想如法炮制,法律先行,于是更注重法律的建立,而法国注重行政的到位。英国的法律融合了当地原有的法律和价值观,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管理当地人;而法国行政的效率更多的是照搬国内,与当地的观念与做法有相悖,从统治的深度而言,法国是深于英国的,而从治理成本上看,英国要显著地低于法国。高治理成本突出反映在百姓时不时的反抗和起义等事件。
自由取得VS间接殖民——美国胜英国
继承英国的衣钵,美国更进一步,放弃统治权,转变为自由取得权。所谓自由取得,是指能够自由航行、能够自由进入港口停泊、自由买卖等商业自由。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有赖几个原因:
1. 虽然间接殖民成本比直接殖民更低,但是还是要巨大的成本。因为殖民的开头总是以战争进行,而治理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各种反抗与起义,另外在深入介入并实行统治过程当中,成本何其多也,而自由取得完全不需要这类成本。
2.殖民的本质是获取殖民地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市场,但不要殖民地的人成为自己人(如果是自己人,那么不光占不到便宜,还要用本国收入补贴对方,好让对方人均收入跟已相等),而美国只要能够自由获得原料、劳动力和市场就行了。只要有自由取得权,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会根据供需原理会比国内更廉价,即便不廉价了,美国也可以换个更廉价的地方;即使所有的地方都不廉价,由于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中大的工业国,也能比竞争对手做得出色。
3.美国当时扩张已经完成,成为一个世界岛,安全无虞。不需要因为安全而再侵略他国,或者到欧亚大陆占取领土,他唯一要担心安心的地方就是航行安全,所以他的安全布局可以是在几个港口中部署军事基地,与获得自由取得权在空间上是一致的。
自由取得权要求美国只需要获得港口、当地政府批准的自由通商权。美国只需要重点对锁国(不愿通商)的国家进行不用很大的武力敲打即可。由于所要求的并非是领土这种巨大的物事, 总体对于目标国而言属于九牛一毛的损失——如果算得上损失的话,所以最终不用花太多的成本目标国国也会同意。美国的自由取得权的灵感受益于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当时是无意中在中国实行了这一条,发现效果也十分出色,不比间接统治差,无疑给了美国一盏明灯。尔后,经过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的总结,不进行殖民成为美国上下的共识。
这里要解释为什么自由取得的国际关系能够取代间接殖民,也就是为什么英国在二战的殖民地会纷纷独立。
为什么英国在二战的殖民地会纷纷独立?根本原因并非是英国二战后实力减弱。其殖民地纷纷独立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遭到英国打击,虽然英国在战场上取胜,但是由于美苏干涉只能退还,导致其他殖民地纷纷效仿。这里有两个前提:埃及主动收回,美苏干涉。埃及主动收回固然有认为英国能力衰落的观点,但是英国并没有败于埃及,如果没有美苏,未来也不会败于印度。埃及收回运河更基本的出发点是:收回运河使埃及人收入更多——所以原发的动力是经济上的。
从为什么奴隶制会退出历史舞台可以看得更明白。已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奴隶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奴隶制经济效率比不上工业生产,虽然企业主可以更残酷地剥削奴隶,但奴隶自己会偷懒,导致效率不高;另外,那些更好待遇的工作也吸引着奴隶逃跑,这又加大了管理成本。用供需曲线来看,其他企业对奴隶的需求提高,而奴隶的怠惰又使供应降低,这会导致管理奴隶的成本奇高,导致更加不经济。
而美国的自由取得是以自由贸易的市场价取得原材料与劳动力;相比宗主国有意识地对殖民地压价,显然美国的模式对殖民地的人民更有吸引力,这时殖民地人民迫切需要自主定价权。这就是美国的自由取得模式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美国对英国的打压,本质上是在抢市场份额,例如原本苏伊士运河是英国的,后来是埃及的,埃及自由地定价,相当于门户开放,美国拥有了自由获得权,相当于抢英国生意。
自由主义VS帝国主义:自由主义大势所趋,道阻且长
自由主义最终取胜的原因是人本主义,人,而非国家、民族这种群体概念,会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人最终是希望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这种追求是不因民族、国家变化而变化的,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如果会影响这个目的,人就会推动其内含发生改变。于是我们看到会追求货物、人员流动更加频繁、通顺,仿佛没有国家的存在一样。自由主义事实上是自由取得的进化与泛化,所以自由主义优于同一链条上的间接殖民。
其次,自由取得是远胜于直接殖民的,这个由冷战的结果清晰可知。
而进入冷战,苏联的模式本质仍然是直接殖民,这种方式不光落后于自由取得,甚至还落后于间接殖民,于是受到了强烈的抵制,最张以苏联解体而告终。解体后的小国,为了避免再次被苏联直接殖民,又刻意疏远俄罗斯。从民族的观点来看,对俄罗斯也诸多不满,甚至畏惧。
这背后原因是观念在变化。首先是民族观念在增强,民族的形成依赖于几个变量的历史:1. 血缘 2.共同他者 3.宗教或类宗教信信仰 4. 语言 5. 共同土地 6.共同交换市场。 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的历史变迁,个人对自己所位于的民族的观念越来越强。当然,预计未来会达到一个顶峰,因为人本主义成为主流,民族观念又会下降,这是后话。目前民族观念还在整体加强之中。主要是民族观念在增强,那么就要求不能被差别对待,一国无所谓主体民族,大家都是平等的,显然苏联以俄罗斯族为主体就会增加其他民族的反抗。
那么自由主义是否胜于帝国主义呢?
我相信,在漫长的演化过程当中,自由主义会胜过帝国主义。
直接殖民的进化版会是平权占领。因为直接殖民经过多年,宗主国和殖民地生活方式、理念不断趋同,最终会融合在一起。这件事正发生在法国与其旧非洲殖民地之间。最终形成的关系类似于古典的帝国主义,即在一国之下多民族平等融合。这一群体与他者之间的界限,则使这一群体呈现出“平权帝国”的状态:也就是帝国内部无有差别,但帝国与外部之间界线分明,关系也复杂:敌对、奴役、竞争、合作等等。
帝国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
当民族观念衰落时,却又是因为人本主义的兴起。人本主义将追求普遍的幸福,人与人的合作会引领国家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别——民族(内含包括人种、语言、宗教等)不再分明之后,人与人的隔阂会消失,于是也引领着全球国家界限的消失,于是帝国不复存在。当然,这是长期的未来,或者说终极点是自由主义,但不排除空间或时间上局部仍然呈现帝国主义状态,帝国主义状态也是各国不断融合的结果,其也为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