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与“听话听音”
其实我一直很想说,很多年轻人是被应试教育里阅读理解“害”了的人。
我们太着重于文字词语本身,太着重于字面含义了,太想通过某个词反映说话者的真实想法,反而导致我们被文字误导,容易产生分歧。
为什么仔细的“阅读理解”我们反而容易迷失含义,产生分歧呢? 答案很简单:1作家/演讲者的遣词造句更标准化,而普通人表达能力不够,说话文章的用字用词语法不考究。2任何阅读理解都是要基于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语句所在场景等等大前提下做分析。3你的理解能力本来就有问题。
所以你拿着本来就没有表达准确的内容,在不了解对方情况的时候,用你水平不高的分析能力来“阅读理解”,怎么可能不和别人产生分歧呢?
有句谚语叫:“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指的是听人说话,要善于聆听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话里的真正意思,就像听锣鼓一样,要听出它的节奏和音响。
举个例子吧,国人很容易犯的情感交流问题是:用批评表达关心。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太在意这个批评,选择反抗或者生气,那对方遭到反对情绪会更加激烈。 那如果你能理解对方,这是因为时代局限造成的交流问题,对方的主要目的是关心你、爱护你,给你提一下他认知范围内的建议,那你的心情会不会就好多了?
当然啦,这个建议通常你也不会采纳,而且如何和这种人交流、相处这就是另外的话题,这里我只讲“听话听音”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