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谜”的卡洛·斯卡帕,不是科班出身以细节而著称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有这样一位建筑师,他不是科班出身,不从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也没有特别多的地标建筑留下。与同时期的柯布西耶、赖特等建筑师相比,他显得如此小众。
但他却有着“建筑诗人”的美誉,是诸多建筑大师的心头好,马理奥·博塔、斯蒂文·霍尔、伦佐·皮亚诺、斯维勒·费恩、彼得·卒姆托……这些西方当代的建筑大师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便是被称为“意大利之谜”的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1906—1978),一位以细节而著称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图源:wikipedia)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从不隐藏自己对卡洛·斯卡帕的推崇,他表示,正是斯卡帕建筑中体现出的迷人光感使他领悟了如何去创造动人的空间之光,“斯卡帕所关注的形式问题和材料使用方式,以及欲去发掘万物深层隐藏的东西,表达由内部向外涌淌的力量,可以说没有其他的建筑师是这样想问题的,而这正是我所感兴趣的”。
“建筑诗哲”路易斯·康则为卡洛·斯卡帕写了一首诗:
“美”,
是第一感觉;
艺术,
是第一词语;
再是惊奇,
然后是“形式”的内在实现,
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整体感。
设计向自然求教,
如何展现这些要素,
艺术品彰显出“形式”的整体性,
用精选的要素形状谱写交响乐。
在诸多要素之中,
连接处启迪着装饰,并赞美它。
细部是对自然的崇拜。
01
谁是卡洛·斯卡帕?
1906年6月,卡洛·斯卡帕(全名Carlo Alberto Scarpa)出生于威尼斯,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员,母亲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两岁的时候,因为母亲在维琴察开设了一家服装设计店,斯卡帕随父母搬往维琴察,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1919年初母亲去世后,他又随全家搬回了威尼斯,在1963年去维琴察之前,斯卡帕在威尼斯度过了 44 年的时光。

威尼斯,一座漂浮在亚德里亚海上的城市,它在战争与和平、荣耀与衰败间沉浮,它兼容并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开放自由的城市性格和明快华丽、世俗欢娱的艺术特征。(图源:pixabay)
1919年,搬往威尼斯的斯卡帕中断了在维琴察高等技术学校的学习,后来他考入了威尼斯皇家美术学院,接受了完整的古典主义美术教育。当时,柯布西耶、赖特、蒙德里安等人所倡导的新建筑和艺术思潮对斯卡帕的思想进行了现代主义洗礼。正是这种矛盾抗争的建筑艺术文化环境,造就了斯卡帕建筑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斯卡帕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为一些建筑公司工作,1926年,20岁的他以满分的成绩获得了建筑设计专业教授的文凭,但在1927—1947年间,他并未从事比较重要的建筑设计,只是接受了一些室内设计、展览设计的委托。这期间,斯卡帕对玻璃工艺品设计产生了兴趣,先后在威尼斯穆拉诺岛上的Cappellin和Venini玻璃制品公司担任设计师。

斯卡帕设计的玻璃工艺品(图源:MOMA)
1950年,随着位于威尼斯双年展永久展场圣·艾琳娜花园书亭项目的完工,意大利的建筑界开始对斯卡帕的作品产生兴趣,斯卡帕开始接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建筑设计委托。
在随后近30年的建筑生涯中,斯卡帕参与了许多历史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以及一些较小规模的设计项目,作品遍布意大利各个城市以及其他国家。但其间,他也因为被指责没有真实学位、非法从业而遭受了严重的伤害。
1978年11月28 日,斯卡帕在自己设计生涯的鼎盛时期意外地逝于日本仙台。无法想像,如果他能幸免于那次看似注定的日本之旅,在余下的生命中他还能为世人带来怎样惊艳的作品。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布里翁家族墓园已接近完工,维罗纳人民银行进入到了施工的准备阶段,热那亚银行的设计也已经接近完成,还有更多的委托设计在等待着他……

(图源:wikipedia)
用斯卡帕的学生劳斯的话来总结他的成就再合适不过——“卡洛·斯卡帕是运用光线的大师,是细部的大师和材料的鉴赏家,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建筑师,而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有着建筑房屋冲动的艺术家。”
02
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开启者
在20世纪现代建筑浪潮中,卡洛·斯卡帕显得非常特别:当现代主义的大师们忙着对未来展望和无尽憧憬时,他却不断地向后看,将目光投射到遥远的传统与历史当中。
斯卡帕的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建筑作品,就是他的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特别是那些以现代元素唤醒既存历史文脉生命的设计。自20世纪后半段开始,当现代主义建筑满足了战后大量性、功能性的建筑需求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在与历史传统脱离上带来的建筑文化缺憾,因此斯卡帕的作品也越发得到了重视。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的修复改造,就是斯卡帕对历史建筑真实再现的成功尝试。斯卡帕刻意地将那些曾经遭遇炮火的累累“伤痕”保留在古堡的墙面上,还在草坡上保留了破旧不堪的老城墙。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斯卡帕并没有改变窗户和门洞的原有样式,加上了现代感很强的黑铁边框的玻璃窗或落地窗,造型简约到极致,制作手段却全部采用传统手工的榫卯、钳接与切割工艺,使历史与现代能够融洽地“交谈”。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在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的设计中,斯卡帕表现得既像一位历史的保护者,又像是探索历史、美学要素新价值的开拓者。室内改造的材料、色彩、建构工艺都是对威尼斯传统的回应,却以一种风格派的全新艺术方式展现出来,大厅处的铺地图案、展廊中石材包裹的暖气片,以及前室内的墙体柱都展示出新造型主义雕塑一般的美感。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在翻修之前,这里时常水患成灾,但在斯卡帕眼里,水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灵感的来源。斯卡帕没有把水拒之门外,而是通过创造不同高度的水平隔断,让水在建筑里流动得更加自由,更加戏剧化。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卡诺瓦石膏雕像博物馆扩建部分的场地是一个狭长的刀把形地块,斯卡帕在新空间和老画廊之间空开一段距离,以黑白两色的卵石铺地,并使用颜色相近的抹灰,使新空间和老画廊在外部关系上相协调,且突出了老画廊的建筑体量,营造出两个体验感迥异的空间:一端意境升腾,一端宁静致远。

(图源:Museo Canova)
斯卡帕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痴狂的程度,从钢裙板到大理石踏步,将人的目光由远景引向室外,朝向花园——那里还有构成《三美神》背景的水池。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斯卡帕使用三面体玻璃窗让空间获得了多向度的光源。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这些便是卡洛·斯卡帕对于建筑遗产改造的方法——与他们对话。所谓对话,就是一边尊重它,维护它的尊严,保存它珍贵的记忆,一边用现代语言与它交流,让古典与现代在交相辉映中并存。
03
由石头堆砌而成的诗歌
当被问及建筑是否具备诗歌的诗意时,斯卡帕引用赖特在一次演讲中的声明:“先生们,建筑就是诗歌!”
在斯卡帕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前的一次演讲中,斯卡帕罕见地赞美了自己的作品布里翁墓园,认为它已然具备艺术与诗歌的高贵品质。
布里翁墓园是斯卡帕最为著名、重要的晚期作品,也是建筑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是凝聚了斯卡帕一生建筑、景观创作手法和理念的集大成之作,是由石头堆砌而成的诗。
在布里翁墓园的设计中,斯卡帕并未想打造一处肃穆、庄严的场所,而是采用了接近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以一种漫游式的布局叙述着一连串的情怀。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墓园的神秘来源于符号的多重隐喻,简练的意向却表达着多种涵义,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入口处的双圆图案便颇具深意,在斯卡帕看来:死亡像被补足的圆那样,经过它生命又继续流回开始的源泉。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同样负载着多意象征性的,还有墓园中的水。水表达了诞生、流通、循环、连接,同时也是永恒回归的象征。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在一个难以弥合的缺角,斯卡帕将一个来自中国烟盒的镂空“囍”字镶嵌其中,这则体现了斯卡帕关于生死的悲欢意识——让死者的安息之处充满喜悦的气氛。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斯卡帕曾坦言:“这是唯一一个我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去看的项目,每个人都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这里,孩子们追逐嬉戏,狗围着跑——所有的墓园都应该如此。”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1978年12月,身着日式和服的卡洛·斯卡帕安详地躺在一个简单的木质棺椁中,在白色丝带的缓缓牵引下,棺椁被埋葬在了布里翁墓园与公墓之间一个隐秘的转角处,而这正是斯卡帕设计布里翁墓园时为自己预设的墓地。
卡洛·斯卡帕与爱妻妮妮在此长眠,凝望着远方阿索洛的群山,那是他钟爱的地方,也是他选择的生死不离的家。
结语
在卡洛·斯卡帕离开人世的40多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今天看来,他的作品和独特的建筑实践方式仍为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提供着有价值的启示。
斯卡帕对历史建筑改造的方法、对传统工艺的复兴和节点的处理、在绘图和建造当中体现出的清晰建构思想……都对当代西方的建筑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斯蒂文·霍尔设计的西雅图大学教堂,可以说是对斯卡帕卡诺瓦石膏雕像博物馆的直接礼赞。

西雅图大学教堂(图源: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
极为推崇斯卡帕的斯蒂文·霍尔也不得不悲观地承认:“今天,当工程预算、设计周期协议如同一把手枪顶在你头上的时候,你很难如同斯卡帕那样有条不紊地以一种探索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建构。”
的确,我们无法奢望今天的建筑师们都以一种斯卡帕式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建造,以十年的时间设计并建造一座诗意的墓园,毕竟,诗歌并不是每天都需要的东西。
但是,斯卡帕的作品和设计、建构方式仍然为今天的建筑师们提供着有益的教示,它弥补了现代主义的粗陋,为后人开辟了一条不同于现代主义的道路。斯卡帕的设计观,也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国目前的城市更新中来,对于不同时期的历史肌理进行梳理,有所选择地保留,并且通过对节点细部的处理,使空间的活力再一次得到复苏。
不管时空如何变迁,我们仍需要斯卡帕那样的建筑师以及相应的建筑思考、实践和诗意的作品。
大师作品精选集
《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

《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精选了卡洛·斯卡帕十个经典的建筑项目,包括卡诺瓦石膏雕像博物馆、卡多雷圣母堂、古堡博物馆、布里翁墓园、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等等。
从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光影关系上对每个作品的精髓进行解读,角度独特,婉转悠扬,清新诗意,如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威尼斯、维琴察、特雷维索、维罗纳、博洛尼亚的美学之旅。


书中照片由摄影师洛伦佐·佩纳蒂(Lorenzo Pennati)拍摄,远景凸显空间感、近景彰显肌理感,整体与细部结合,全方位呈现斯卡帕的设计思考,大量的内景与图像都是为本书专门最新拍摄,极少能在其他公共媒体上看到,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本书还特邀红砖美术馆、清水会馆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者董豫赣教授倾情作序,专业探讨、导读全书。

参考资料:
《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作者:【澳大利亚】帕翠西亚·皮奇尼尼、【意大利】洛伦佐·佩纳蒂,译者:尚晋,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筑与装饰:斯卡帕的有机装饰》(作者:董豫赣)
《与历史对话的现代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和他的古堡美术馆》(作者:冯骥才)
《“伪建筑师”斯卡帕》(公众号:全球知识雷锋,作者:孙艺畅)
扫码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