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这个周末,属于女导演

明天(3 月 27 日),第 94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办。除了对入围作品的关注、对最终结果的期待,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女性电影人的身影,比如:简·坎皮恩。凭借作品《犬之力》,她时隔 28 年再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成为历史上首个两次入围这一项奖的女导演。 虽然经常有女导演认为不该用这三个字定义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影史中,女性电影人在比例、待遇上的不平等,当我们提到这些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抛出女导演的概念。过去一年被许多人看作女导演崛起之年,欧洲三大电影节接连将最高荣誉颁给了 80年代出生的女导演:
· 第 74 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钛》,导演:朱利亚·迪库诺
· 第 78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正发生》,导演:奥黛丽·迪万
· 第 72 届柏林电影节「金狮奖」:《阿尔卡拉斯》,导演:卡拉·西蒙
在《单读 28·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出版的时候,我们在海报上附了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明亮的时刻?是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是女性的热忱和不妥协。”在众多奖项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女导演在作品题材类型上的先锋、视角的独特、议题的深度与广度。这个周末,单读编辑部想推荐几部女导演的作品,再次感受由她们创造的“明亮的时刻”。
🎬
01 《女服务员》导演:莉拉·阿维莱斯

推荐人:di
伊芙 24 岁,在离家很远的墨西哥城做酒店客房服务员。她是越努力越不幸的底层人民代表,生活如同一个无法挣脱的漩涡,所有努力都被吞噬,所有的幸运都是偶然的馈赠,而不幸却永恒。
她想在服务员群体里晋升到更高层级,想要失物招领处那条没人认领的红裙子,想要一个高中文凭。她为此付出努力,做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跟失物招领处的人打点关系,去念夜校。但最终一切还是滑向失败、失望。
电影结尾,伊芙第一次乘坐客梯从酒店正门下班离开,我们不知道她是否还会回来,更不知道如果她去了别的地方,是否真的会有什么不同。
02 《金都》导演:黄绮琳

推荐人:33
得知这是导演的处女作时,我挺惊讶的,因为《金都》完全没有青年导演身上常见的用力过猛、好高骛远的毛病,一位女性陷入真假婚姻的故事,不复杂,却尽显巧思 ,小小的切口,却能辐射得很广。假结婚这条线索是太巧妙的剧情设计,从张莉芳的支支吾吾,到害怕被 Edward 发现,再到最后的解决,虽然不是类型片,《金都》却一直由悬念推进着,让这个书写日常生活的故事完全不沉闷乏味。电影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铺垫、细节、隐喻,是我作为文学读者时,也会啧啧称好的,可见黄绮琳的剧本写作功力,如果你读到《单读 28 》中《金都》的剧本,大概率会同意我的看法。

《金都》不只讲婚姻。Edward 其实是一个世俗意义上很好的男人,这是另一处很巧妙的地方,刻画了这样一位好男人,才凸显出了女性隐性的处境,除了家庭暴力、单方面承担生育压力之类显性的痛苦外,张莉芳感受到的苦闷、自我被束缚,也是社会加诸女性的,而 Edward 是一面棱镜,无意间也在扼杀张莉芳的生命力,爱并不足以弥补这种缺失,张莉芳拒绝婚姻,是电影中的一层自由。
探讨陆港关系是香港电影的重要课题,比如许鞍华的《男人四十》里有一种文化共同体的想象,陈果的《三夫》里用女人象征历经三代政府的香港,而在黄绮琳的创作里又是全新的展现,假结婚的大陆人和香港人之间是复杂的互动,色彩也更加轻松诙谐,杨树伟对张莉芳说出的自由宣言,映射出另一种对自由的理解。但看到电影的最后,你会感觉到导演依然在问,什么是自由,故事里的很多种答案是不充分的,并不是买了一件东西、换了一种身份、结束一段关系那么简单。真正的自由是存在的吗?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它?主演邓丽欣演唱的戏中闺蜜林二汶写的主题曲响起时,这个问题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金都》这首歌也推荐给大家。
03 《扎马》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推荐人:菜市场
一部让你看了要断气的电影。我是在一个狭小的电影院里看的,看完后回到大街上,我心想:我真是恨透这两个小时了。但我又想:总有一天我会再看一遍的。
《扎马》是一段关于等待的——不能说是故事,只能说是一段砍断你的时间流速的体外时间。如果非要挑点故事出来,它只能被概括为一个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故乡的戈多原地打转的故事,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殖民者与殖民地相互周旋的故事。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观众而言,电影里的南美风情和历史语境完全是在认知的另一端,它丰满而具有攻击性的视听语言会让你有溺水的感觉。当然,如果你了解南美的历史或文学传统,你也许更能透过它表面的荒谬,感受到一种洞穿遥远的真相的自虐心情。我觉得再难有一部电影能有相似的冲击力。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是阿根廷人,应该算是当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如果你喜欢沉浸式的音效,可以多看看她的电影。后来我还看了她的处女作《沼泽》,也感觉快要断气了。
04 《一个唱,一个不唱》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推荐人:heym
瓦尔达奶奶的作品里,有非常多关于女性的讨论,包括我非常喜欢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一个唱,一个不唱》的特殊在于它以两位女性间的友谊,叙述着时代发展下,女性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变化。虽然其中涉及了很多尖锐的话题,比如女性的堕胎权、不同文化的冲击融合、爱情和家庭的意义等等,但它从不咆哮,它是平静、缓慢、深沉的。
而且,我们很难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见到这么正向的女性友谊了,没有互撕,没有暗箭伤人,她们甚至大部分时间并不见面,只是通过明信片或者信件交流。她们相互理解,一同成长。她们一个唱歌,一个不唱,她们不同,她们也相同。
05 《巧克力》导演:克莱尔·德尼

推荐人:Eloïse
《巧克力》是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的导演处女作,带着强烈的自传色彩。通过名为“法兰西”的白人女孩视角,讲述多年前发生在非洲法属殖民地的家族往事。她的作品长期关注殖民地、种族和移民群体,聚焦具体的人和生活,表现强烈、极端的情感与欲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体影像风格和冷峻含蓄的叙事方式。不可归类,极具作者性。
06 《我的城市》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推荐人:三特 这是一部 13 分钟的短片。
她人还没出现,哼着歌的声音先来了。她怀里抱着一束花,在公寓大厅的邮箱里取出自己的信,来不及等慢吞吞的电梯,噔噔噔地爬楼梯进了家门。
她仔细用胶带封好门窗的缝隙,用一根没有燃烧的火柴应和拧开着的煤气,吃一盘根本没煮过的菜,亲一口自己的猫然后把它放出去……
她太急着告别世界,所以来不及等那个慢吞吞的电梯。
这是香特尔·阿克曼的《我的城市》,她的导演处女作。而香特尔·阿克曼的人生,最后也结束于自杀。她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里,说完了她想要的结局。
07
《谁先爱上他的》导演:徐誉庭 / 许智彦

推荐人:桃浦万
同性、形婚、癌症、出轨,这些看似极端狗血的字眼组合而成的故事,却选择了最轻飘飘的落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大人们表面上争的是钱,本质上是爱——到底谁爱得多,爱得久,爱得深,谁又得到了真正的回馈?
围绕去世的宋正远,同性恋人阿杰霸占了他长久的爱与不舍,妻子刘三莲拥有了物理意义上最多与之相伴的时光以及他们共同养育的孩子宋呈希。片中穿插的涂鸦和漫画,让复杂的话题用轻松的口吻一层一层,慢慢道出,不可能皆大欢喜,也没有苦大仇深。千万不要用“渣男”、“渣女”、“负心汉”、“白眼狼”去框定人物,代入每一个角色,你都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每个歇斯底里的人,可能本质是细腻温柔的。
单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平均年龄33岁的城市,还在淘汰更多人 (8人喜欢)
- 得白血病的小龚,和欺负她的同村女孩 (8人喜欢)
- 单读全球目的地推荐,该启程了 (13人喜欢)
- “失去的 30 年”——该如何理解日本的“失去”? (7人喜欢)
- 上午十点半的公交车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