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内还是求外?|《论语》的现代感悟(44)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感悟】
修内还是求外?
今天在看《针灸大全》的时候读到一句话,和本章的内容特别应景,与诸位分享:“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肤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关于求内还是求外的讨论,孔子在<3.4>中已经和林放讨论过了,可季氏身为一个大夫,却还没弄明白呀!
《大学》第二章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按照古代读书人的标准,辨别外物与自己的关系乃是一切的起点。有了“明”才能“诚”,有了“诚”才能正其身,继而迈入修身齐家治国的阶段。可如果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哪怕是入门的标准看起来似乎都太高了。所以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的不一定是好处。人总是好逸恶劳,总是好了还想再好,因此丰富的物质让人“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结果却是金玉其外,脏腑早已蚀矣。身心是一体的,身一腐,心怎么可能全呢?
要扭转局面似乎也不是没有方向,像孟子那样“养吾浩然之气”就好。内心底气足了,心理就有能量,哪还需要外求呢?一旦走上正轨,一定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几十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复利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5.杨继洲:《针灸大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