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科学》(自卑中的逃避)
“杀人犯认为自己是大英雄,但这仅限于他们自己这样认为。他们勇气不足,想要躲避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就只能做出这样的事。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犯罪行为是优越情结的产物,而不是原始的或者本性的歹毒的产物。
同样的特点也见于神经病患者身上。比如,有些人因为失眠而没有充足的精神完成第二天的工作,那么他们就认为自己无法做好曾经完全能做好的工作,认为自己不应该被要求去工作。“如果让我好好睡一觉,没有什么我干不了的。”他们悲哀地感叹道。
忧虑症患者身上也有同样的症状。因为忧虑,他们总会把自己摆在别人之上,如同一个暴君。其实,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不管是做什么,或者在哪里,都应该有人在身边,他们用自己的担忧来操控别人。那些陪着他们的人不得不让生活符合他们的要求。 ”
我觉得这个和人身体很相似,类似于哲学里身体与精神之争(好像有一段时间没更新哲学系列了)。
类似于身体会发展其他的部分来弥补缺失的功能,比如说盲人会发展别的感知能力,运动中的肌肉代偿。以及身体在不断的适应所需要的环境,也就是减脂也要做力量训练的原因,
精神也是类似,一部分没有得到满足的,会在别的地方弥补,现实生活失败,会采取其他迂回的方式来找到优越感。但书里没说的是,如果这些人在另辟蹊径的过程中失败了会怎样?比如现实失败而沉溺游戏胜过别人,结果又被打败,会更加消沉,还是找借口维护自己仅存的自尊呢。
后者可能更普遍一点。
我觉得很多事在于不要自欺欺人,类似于文中说的,不愿面对问题。其实自己知道,只是不愿意相信。
不好就不好,想办法改变,不正视问题,永远不会解决。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