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by艾・弗洛姆 第一章节 读书笔记
弗洛姆在青年时期就开始研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这两位大师打开了他的眼界,促使他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以及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进行分析和研究。弗洛姆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一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新的看法。
弗洛姆认为这两种思想体系使人类能认识掌握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规律,这两种思想体系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即现代人是靠幻想活着的,因为只有幻想才能使人忍受现实生活。所以人获取解放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实,从而使人能摆脱幻想,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变化。
弗洛姆不仅在他的一生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深人的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的名作《爱的艺术》是一例。他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强调,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弗洛姆认为爱情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他从分析资本主义文化本质入手,分析了爱的各种表现形式及人们的各种错误认识,指出在今日的西方社会,爱情必然是罕见的现象,因为在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做出有效的抵抗。他还暗示了必领对社会进行重大的和激烈的变革。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拜新偶像——国家、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这本书的信息密度很大。主要的脉络就是讲爱的艺术,它的理论,如何实践,什么阻止了我们在爱情上分配精力,以及为什么我们在爱情上不满足。但是,我们是社会里的人,探究这些问题,弗洛姆是借助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的理论,以及他自己的实践,进行新的检验、补充和提出新看法。后面还涉及到了很多的历史,文化起源等等,而且文章的论述相当有条理。所以我把很多信息量大,而且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转成了电子版的摘抄留存了下来。
特别值得以后从很多角度去深挖文章里的理论。或者说是,学习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需要知道这个问题产生,到底是因为什么?自己的问题,社会的影响。我要怎么做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既包括认识自己,也包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在社会里的位置,缓解自己的痛苦。我确实是需要这样子的思考去体会自己的力量。因为我已经不崇拜国家,生产,或者消费了。不崇拜的原因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因为篇幅太大会妨碍到主题。这是一篇读书笔记。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水远得不到满足。
而“满足”,我觉得可以认为就是当下流行的说法,“情感需求”,的满足。审美体验可以给人情感上的幸福感。审美体验不仅包括对艺术品的鉴赏。审美活动是尊重自己对于事物的感受,发挥人的主体性,追求好的,美的事物。人在审美活动里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感觉到幸福。(这部分观点来源于《艺术导论》,而且很简单地一个事实,我通过写作,能够感受到快乐,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马洛斯需求层级里把审美定位为高级需求。这个反馈有助于人的审美人格的产生。我觉得开头的人格,以及“创造倾向性”,应该与之相关。
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归根结蒂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现在的商品化社会对爱情观的影响。by the way,我确实很吃惊。
Falling in love 和 being in love 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決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问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 性的吸引力 和 性结合 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再也我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这部分的论述太精彩了,falling in love 与 “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決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对应,falling 和墙倒塌的动作,在这里简直太适配了。这部分论述的逻辑简单地总结就是,
1. 因为性结合的美好让两个陷入短暂的,激动人心的幸福里。
2. 但是这个过程又会因为彼此地熟悉和信任,“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
3. 即使是这样高的失败率,人们还是不放弃爱情。
4. 所以现在唯一可行的路,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状。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且不管世俗之见,在下面的讨论中我将分两部分探讨爱情的艺术这一问题。我首先要用大部分篇幅阐明爱情的理论问题,然后就像谈论其他领域的实践问题一样来谈论爱情的实践问题。
这部分讲的就是精力的分配。并且作者把爱情归类为一种艺术,如何掌握这门艺术:掌握理论,实践,并且分配相当的精力。
作者给出的一条成功路径:
1.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才能掌握艺术的灵魂。
2. 成为大师不仅需要学习理论和实践,还需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这条成功路径还是挺有启发性的。至少,我应该在一段时间里,把精力分配得不要太过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