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曦关于艺术和生活观点的整理
2022.03.25 此念对话林曦:美育与生活之美(直播)
//为什么要教成年人书法和绘画?
借由一样技艺,如书法或中国画,有深度有难的技艺的学习,学习之路很长,可以作为通过中国传统智慧之路,书法或中国画是成年人进入艺术之门的钥匙,借由书法或中国画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本身或生活本身的审美能力,然后平移到生活当中,从慢慢写好一个字到慢慢做好一个菜,到所有的技能够得到提升。
//艺术带给我们什么?
带来我们对“多样性”的理解。 我们做很多事情都容易单线思维,非白即黑,是非对错。但在艺术的世界和纬度里,存在多个可能,每个可能之间不相互对立,共同存在。
//“我很忙,我能做什么?”
如果重视一件事情,肯定是会“有时间”的。你如果足够重视,你就会“有时间”去做
其实,越“忙”约需要“充电”,越“忙”你的“消耗”就越大,就越需要一个稳定的“插座”来及时滋养自己充实自己的方式。“忙”=“心死”,自己心中敏锐的感知的部分少了,或者需要给心灵“扩容”,“涨本事”就可以给心灵扩容。
要做到“手忙心闲”,手的效率越来越高,心就可以“闲下来”,心灵有留白,有气息可以流动,对生命的体验能够有空间生长,而不是一直处在“被动的慌乱的”的焦虑状态。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自立的“中心”,不能为自己的生命的升华做一些事情。
基础的状态的“生存”,前进的动力是“匮乏”,才不断的索取获得各种资源;生活就需要有“质量”,需要“品质”,提升品质有很多的学问,需要“实力”,需要“功夫”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练起来。
庄子:艺术之路是通向“道”的,通向“智慧”的。因此要获得获得“功夫”不能只说,不练。
可以缩小范围,借由一个手艺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对艺术的学习,是成年人是获得一个新的模式的可能,一个人在原来的固有的模式里不可能有新的突破,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在新的“模式”中 获得新的能力,然后将这种能力平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 。
//关于“知足”,一个人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如何“知足”?关于积累
知足,真正的含义是:明确的知道自己可以满足的点在哪里。
一件不如意的事里面,其实“好”和“坏”的成分都有,“烦恼是菩提”,“莲花下面是淤泥”,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契机”,那如何让它转变成为“契机”呢?我们需要"实践”,需要“动手”。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就是那个“知足”的状态。“动手”(实践)可以给人带来“满足”,给人带来了“确定”的东西,但一个人如果只是光想一件事,就会很焦虑,因为想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但动手以后,答案就会慢慢浮出水面,或者思考的人有个方向和动力,人就随之平静下来。现代的人类头脑太发达,太过于“思考”,缺乏劳作(动手),人一旦动起手来,都会发现之前想象的困难可能没有那么难。所以,知足是有别于外界的评判标准而存在于你内心的一个“支点”。人一旦动手,“情绪”就不会再有了,越不动手越要思考,越加纠结。所以,一个手艺人学了一门手艺后会慢慢变得从容,因为,通过动手,你对自己的实力,对事情的难度有了如实的评估, 你就做了就好了,把自己投入进去就好了。所以,特别建议大家去找一个有难的事情做起来。现在的艺术学习和培训功利性很强,都是“速成”模式,这些因素将导致缺乏扎实的基础,但扎实的基础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把时间花在锤炼基本本上,看似很慢,其实是在很“快”进步中。所以,在学习任何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给自己提“更高”要求,因为人在有目标的时候是有动力的,但同时要对自己“温柔”一些,“宽容”一些,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普通人”,资质平平,不要对自己有“天才”的要求,即使是天才,也都是经过了大量的刻意的,超乎我们想象的的基础性练习,才展现出所谓的“才华”。
//关于教育和培养孩子
教育是宏大的话题,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的焦虑主要来自:我们非常“确定”我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就好比每一个决定都能让孩子取得100分,但实际上未必最后都有一个100分的结果。艺术的学习就是面对多样性,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要学会和这种随机性共舞,利用这种随机性。孩子是一个最大的盲盒,每一个孩子都会与生俱来的有一些好的“种子”,父母的工作室去孩子们培育一个营养丰富厚实的“土壤”,一个幸福的有意义有影响的童年 ,那种童年留下来的“原能力,成为他一生好的习惯的开始,然后习惯形成“模式”,模式再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父母的初衷可能都是好的,但是会执着于自己的模式。但孩子呢,可能会没按照家长的"模式”优秀,而是最后按照自己的模式“优秀”。孩子其实是父母的一张试卷,如何答题、解题对于每个父母来说都是一道难题 。
当父母最重要的是甘心做“土壤”,花足够多的时间去观察,而不是武断的要求孩子这样要求孩子那样。今天给我们带来焦虑的是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曾经固化的知识架构或者尝试的认知总是不断地被颠覆。所以让孩子更多的自己去发展自己,尽可能的多倾听,多尊重孩子。
因为这个时代的内卷,当父母变得“很难”,怕帮不了孩子作出最好的“选择”,但这些纠结其实都无济于事,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的,就比如,父母做好自己,比如你希望孩做什么,你就先做什么。因为小朋友会天然屏蔽他不想听的事情,但孩子会观察父母,因为父母是离他最近,带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桥梁。言传身教带来的影响才是最有效的,而不是以为的说教,更多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父母内心的想法的差别有哪些?可不可以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