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vol.07
2022-03-27
“年青的人 别去寺庙 你的居所 就是你的寺庙” 之前曾抄录了这句话在笔记本上,刚翻开看,最后的编辑日期是2020年的3月26日,距今刚好是两年。连绵一周的雨和阴天,让我没有出门的动力,便在家宅着,看书看电影,并久违的下了厨,认真做了卫生。家里并没其他人,在缄默中,我越发向内心的安宁靠拢。
你所焦虑的可能并不是你所焦虑的
我们偶尔会觉得只要换个工作就好了,只要女朋友能对我更温柔一些就好了,但是我们所焦虑的真的是这个吗?或许不一定。 在面对恐惧时,我们总是瞄准了距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敌人,可惜它既不是源头,也不是一切。例如上面两个例子中,可是能对自己一事无成的不满意,可能是对婚姻责任的恐惧,只是这些暂时解决不了,也理解不了,就只好将所有的抱怨都集中在了一些眼下可见的零星片段上。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再面对内心的烦躁时,或许可以尝试问自己一句:“我究竟在烦什么?”这个问题会帮助我们打破焦虑的循环,重新清醒起来。不过它的答案往往并不容易找到,因为我们的脑袋里塞的想法实在太多太乱了。不要以为大脑平时都闲着,那样就没冥想训练啥事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都积压在注意不到的地方,就像一间空教室,大家都聚在中间表演、聊天,没人注意到在四周其实还很多椅子、扫把这样的杂物。 我最近尝试在清晨时将自己的梦记下来,尽可能记得详细,然后我在文字的细节中,惊讶的发现了许多隐秘的恐惧、渴望、难过,那些我以为不重要没影响的事情,在梦里坦诚地展现出极具破坏力的一面。这让我深刻的理解到,想认清自己原来是这么困难。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往前踏出一步的,从我们改变对自己态度开始,让一切变得好一点。“完美是幸福的敌人”,如果我们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已经失去的东西,心里多少会好受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在聊如何与过往和解,与那些损失、那些不幸和解。但是对未来的态度和对过去的态度同样重要,如果实在搞不清自己究竟在过去的什么地方跌倒了,那总该想想清楚,我们未来究竟要去往哪去。 沉思录中有一句话:“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我们总会说我们未来打算做什么做什么,但其实未来在时刻发生着,在时刻失去着。如果实在搞不清过去究竟做错了什么,那至少今天先好好生活。 最后还想分享两个我觉得很有用的心理技巧。第一个,在发生倒霉的事情时,立刻在心里发出一声很搞笑的怪声,例如“bingo!”就好像发生的是什么好事一样。这招很有用,比如就在刚刚,我正写的入神,电脑忽然一片漆黑,在吃惊、愤怒之余,脑子里还闪过很多担忧,担心万一是电脑坏了,那该多麻烦。好在我的负面情绪开始发酵之前,一声bingo让我立刻恢复了理性,处理问题的过程也不再让人心烦。 第二个技巧是处理拖延症的,我作为一个很严重的拖延症,在即将要处理一件事或很多件事时,会陷入不安的状态,但是却并不行动起来。我会在不安中看短视频,在不安中逛淘宝,一边不安一边消磨时间。最后根本没有玩开心,时间也浪费了。后来我发现,我只需要告诉自己,你不需要立刻工作,你可以好好地玩5分钟,然后立刻坐到书桌前的那个凳子上去就够了。然而我一旦起身,打破那种懒散且不安的状态,之后的一切都变得简单多了。去做一件事,然后让这件事去驱使你做另一件事,让一个良性循环打破一个恶性循环。
真实的人的力量
关注了一些很会穿衣服生活处处都很洋气的博主,发觉他们都生活在上海而且彼此也都认识;又关注了一些说话很有道理在做事业的人,发觉他们都在杭州彼此也认识;再有一些做文化的人,都在北京,当然彼此也认识。
这不禁让我猜测,这些崭露头角的人,人际关系是否都是可以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圈子的状态的?他们交流越频繁,身上共同的特征越会得到加强。而更多的默默无名的普通人,人际关系则是呈现出均匀的网络状,虽然人际关系也很丰富,但共同特征很质朴,都是些根据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自然形成的客观因素,并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
如果真是这样,那想做成某件事的话,第一步就是要给自己先搞到一张“门票”,加入对应的圈子,这非常必要。举例子说,喜欢摄影,还希望成为摄影博主,那么仅靠自己拿着相机拍摄并不太够,一般人的顶点都停留在了爱好者这个阶段。但如果能很幸运的认识一些摄影博主,那么除了摄影技巧,还会逐渐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等,这些可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在日常的沟通中,自然而然就习得了。这样,才算真的在朝着摄影博主的目标前进。
如今普通人通过书籍、网络可以获取到的知识的上限,实在是够高了。所以会隐约有一种感觉,只要知道的事情够多,那么我上我也行。但是我近来总有另一个猜测,就是相较于这些“物”,“人”才是更好的信息媒介。这么说吧,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精炼扎实,可跟他喝茶聊天,断断续续的,很日常。相较而言,想学习知识似乎前者更有效。但为何播客这种家常对话,却总让我受到更持久的启发呢?这个问题不断在我脑中盘旋,最后也无法得到答案。只能说,对“人”,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
作为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我有一种思维惯性,就是把“人”拆解成各种可理解的元素,例如“声音”“行为”“认知”等,然后再把这些元素重组在互联网产品上,那么我就可以替代掉人的信息价值。如果文章不行,我用播客,用直播,甚至用VR直播,只要技术够高,总能替代掉现实世界中的“圈子效应”吧?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这种想法是对“人”的不敬,那么或许它就是不对的。

零星的memo
1
推荐戒掉短视频依赖的一种方式:强制自己把刷到的每一条都看完。
2
如果团队中没有领导者,或许也能做到60分70分,而领导者的价值是,督促大家至少做到80分。
当然,这里的领导者起码要具备三点基本素养,第一,能够给出清晰准确的优先级,让高价值的任务按高优先级完成,不要让大家做无用功。第二,能识别并指出真正的不足,鸡蛋里挑骨头或者什么都说ok的都不行,领导者要为自己的决策质量负责。第三,擅于与下属沟通,如果针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最好是双方能坦诚的交流意见,即使下属很蠢,但沟通总是必要的。
另外,领导者应该让下属感到鼓励,而不是威胁。
3
对于企业文化,看到一个更直白的例子:当一个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发现中午午休时大家都不敢去打球,那么他也不敢去打球,之后来的人也不敢去打球。此时尽管墙上贴的企业文化中有“活泼自由”等字眼,也是无效的。
真正的企业文化,无外乎企业中最顶层的几个人的行为特征,被一级级的效仿的结果。
4
有财富的人已经完成了财富的积累,所以很需要用消费来实现其品味的表达。我想很多奢侈品和名家字画,抛开投资价值以外,最大消费驱动力就是有钱人对表达自己品味的渴望。
而效仿者(愚蠢的人性总误以为做相同的行为用相同的东西,就变成相同的人了)在没有实现财富的积累前,就尽量不要用消费的方式来表达品味了。
毕竟表达品味,有快的方式也有慢的方式,例如可以选择种绿植,可以选择买包。越有底气的人越懂得如何选择慢一点的方式,不急于获得他人的肯定。这里的有底气,并不一定是有傲人的财富地位,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应该没有人真的无欲无求,他只是选择了更延迟的满足感。
5
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角色特写镜头后接上不同的画面,发现尽管这个特写中表情并没有任何区别,观众却会认为角色的情绪不同。接上食物时会觉得角色很饥饿,棺材时是痛苦,小女孩时是快乐。
因此他认识到,每个镜头都只是电影的素材,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完成完整的传达内容。完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