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心思安排的活动,孩子为什么不喜欢?
孩子真的需要这些所谓的精彩和狂欢吗?他们最需要的,只是真实且简单的生活吧! ——《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精心策划了很久要带孩子去参加某一项活动,高高兴兴的出门,却发现孩子一点也不开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一次我满怀期待的带着孩子去海洋公园,想象着他看到企鹅开心得样子,看到鲸鱼吃惊的样子,看到表演震惊的样子。但真正到了地方,开心的就只大人,小朋友兴致缺缺。这种情况还发生在去游乐园的时候,去动物园的时候,去植物园的时候等等情景下。 后来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我们安排的活动孩子都不喜欢? 看了《童年不缺爱》这本书后,大约有了答案。 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喜欢给孩子安排这些活动?真的是为了孩子能有难忘的记忆吗? 不是的,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想玩,是内心对自己童年没有得到过东西的亏欠呢?书中提到,要警惕投射,就是警惕将自己的体验、感受、认知等标准去衡量孩子的需求。我们小时候,由于物质的缺乏,环境的影响,很向往和羡慕那些能去游乐场这些地方的小孩。长大之后,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这些地方,其实是想透过孩子去弥补内心的遗憾。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比如给孩子买各种书和玩具,报各种兴趣班等。最后,买了自然拼读孩子更喜欢托马斯,每次出门都买的玩具,回家就淹没在玩具堆里,兴趣班上了一次再也不去。 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作者心心妈说,父母们真的无需刻意安排,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带孩子过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是由繁到简,回归自然。 摆脱刻意的安排,丢掉重复、多余的玩具,孩子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比起去海洋馆,孩子更喜欢小区水池里的小鱼和乌龟。比起游乐场,他更喜欢小区门口超市的摇摇马。比起动物园,看小蚂蚁搬家更有趣。比起植物园,他更喜欢和妈妈去小区捡树叶。 在这种平常的生活中,孩子接触到的东西触手可及,更有真实感,它们也不复杂,不需要费劲心思去理解。还有着孩子成长与幸福必备的元素——规律、安定、与人联结的乐趣。当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时,他会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