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倾听元式催眠:戒断孩子的游戏瘾,用更有意义更快乐的活动来代替!
玩游戏上瘾,不仅是孩子的事儿,有时大人也会如此。但是,大人对自己有约束和管理能力,所以他们不会让游戏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反,孩子就不同了,当孩子迷上游戏后,不仅会引发学习下降,还会出现精神恍惚,常常把现实和游戏混淆。
那家长该如何把孩子从游戏上瘾的漩涡中拉出来呢?
最近看了彭凯平教授的一段戒游戏瘾的采访,很有启发。
戒断孩子的游戏瘾,用更快乐更有意义的活动来代替!
主持人:孩子什么都不喜欢,没有爱好,就喜欢打游戏。您有什么建议?
彭凯平:我认为一定不要让孩子玩太长时间的游戏。游戏是科技的干扰,对我们人类幸福、健康、成就、是一种新的伤害方式。因此,我们一定要控制。

如何去控制?
第一,规定时间。
玩游戏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时间一长,绝对会影响生命健康,影响正常生活。消耗太多大脑的神经元,让我们变得没有智慧,让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去做人应该做好的事情。这很重要。
但是也不能强制地剥夺玩游戏。为什么?因为剥夺只会产生反弹,产生逆反,产生不由自主的挑衅、挑战,甚至出现自残、自伤的行为。
第二,转移法。
用转移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去克服游戏产生的瘾。游戏之所以会产生快乐,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产生亢奋。
什么是转移?找些别的,同样能分泌多巴胺的事情。比如:打球。既健康、又能锻炼身体。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情,感到得意,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所以应该允许孩子得意洋洋,当他做成一件事情,并且在欣赏成功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
很多的家长,包括很多的管理人员,一个通病就是“看不得别人开心”,当下属或者孩子完成了一个任务,立马扑过去教训“乐什么?赶紧做下一个。”这剥夺了人产生多巴胺的能力。
多巴胺是我们产生欲望特别重要的推动力,所有的内驱力都来自它。当孩子很开心地做题,完成了作业,得意洋洋的时候,你应该让他欣赏这个得意洋洋,最后让他产生内驱力。
图片主持人:下次做题能更快更好。
彭凯平:对。要不然永远是家长逼着做。所以孩子爱读小说,就鼓励他读。
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人情世故、情感体验、创造力、想象力、同理心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果孩子是做社会赞许的事、健康的事,他喜欢,那么一定要多鼓励他去做。因为这可以代替、转移、升华玩游戏所诞生的快乐。

玩游戏产生快乐,就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沉浸其中,忘不掉、挣脱不掉,逐渐就上瘾了。
为什么巴西、阿根廷的孩子爱踢足球?即使家里没有电子游戏,他们也能快乐成长,甚至踢出世界冠军。打电子游戏,可能打出电竞世界冠军,但是产生不了其它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适当限制。
这个最直接。但是它容易产生逆反、产生负面效果。那就要和转移相结合。
第四,发掘孩子的天赋。
当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天赋,那他会很开心、很幸福,绝对不会再想与游戏相关的事情。他一定会孜孜不倦地沉浸其中。
因为天赋而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功感,要比做任何事情都要强烈。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