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韩炳哲——读书笔记
前言 倦怠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他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P1
1.精神暴力
此前我们处在一种“否定的辩证法”的免疫系统内;而现在,“由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导致的肯定性暴力不再是’病毒性’的。免疫反应无法与之沟通。”P9
这种精神暴力主要来自一种过量的肯定性力量,来自于我们的内部。
2.超越规训社会
“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他们成为自身的雇主。那些规训机构的围墙,过去用来分隔正常与异常的疆域,现在变成历史的遗迹。”P15;
“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P16
“肯定性的’能够’比否定性的’应当’更有效率。因此社会集体无意识由‘应当’转向’能够’。”P17
抑郁症是一种对于“能够”的倦怠感,“只有在一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中,才有抑郁症病人发出哀叹:’没有什么是可能的’。”P19
这种能够是一种人对自我的剥削;
3.深度无聊
多工作业是一种近于动物在野外的原始状态;
“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地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P23
深度无聊创造艺术:塞尚,风景在我体内思考;
4.积极生活
阿伦特认为(《人的境况》),在现代劳动中人会放弃个性降格为动物,但实际情况是,劳动社会中的人反而被赋予个性,只是这种个性是过度活跃、神经质的。
“现代的信仰缺失,不仅针对上帝或彼岸,而且甚至包括现实本身。这种情况使人类生活变得极为短暂易逝。”P30
汉娜阿伦特“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丧失了沉思的能力,积极生活变得绝对化,从而导致现代积极社会的焦虑和歇斯底里症状。”P35
5.观看的教育
尼采提出的“学习观看”,对于刺激不立即给出反应。
“这不是一种被动的自我敞开,不是接受任何出现或发生的事物,而是抵抗那些蜂拥而至、不由自主的冲动刺激。目光不在臣服于外在的刺激,沉思生活将自主地控制它。这种否定性的、自主的行动比任何一种过度活跃都更加积极,因为过度活跃是精神衰竭的征兆。”P38
因此我们需要停顿,需要间隔;
“如果一个人缺少了消极的能力,那种不去感受某物的能力,而只有积极的能力,即感受的能力,那么感官将无助地面对汹涌而至、不由自主的刺激和冲动。”P42
6.抄写员巴托比
麦尔维尔的小说《巴托比》,口头禅“我宁愿不做”。
麦尔维尔描述的仍然是一个规训社会;
“巴托比仍然是服从的主体。他尚未发展出现代晚期功绩社会的标志性症状——抑郁症。巴托比的情感世界中没有自卑和自责感,也没有对失败的恐惧。他并不熟悉那种不间断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他不曾面对过现代晚期社会典型的绝对命令:’必须做自己。’他并非失败于‘成为自己’这一计划。”P47
“巴托比仍然生活在充满传统机制的社会中,他尚未感受到自我的过度疲劳,以及过劳最终导致的抑郁和自我倦怠感。”P48
7.倦怠社会
“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导致了一种过度疲劳和倦怠。这一精神状态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由于缺少否定性,因此过量的肯定性占据了统治地位。”P54
“功绩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P54
彼得汉德克那里,倦怠是一种无为,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是一种“目光清澈的倦怠”;
“它提供了另一种注意力形式,一种悠长、缓慢的关注,取代了那种短暂、仓促、过量的注意力。[……]汉德克甚至把这种深沉的疲倦提升为一种救赎方式、一种恢复青春的形式。”P57
外二篇
1.倦怠社会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不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存在。它是压迫性规训社会的产物,如今我们已经逐渐与之告别。”P66
自恋与自爱不同,自恋由于失去了他者,所以无法获得满足的评定。
“完成某项任务的感觉并没有被有意地’屏蔽’,而是从未产生过这种大功告成的感觉。自恋的主体并非不渴望终结,而是无法抵达终点。效绩强迫症促使他不断地提升效能。因此永远无法达到获得奖赏的休止点。他永远生活在负罪感和匮乏感之中。由于他同自身竞争,不断试图超越自己,直到最终奔溃毁灭。”P70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个性’是一种否定性现象,因为如果没有心理审查机制,个性便无法形成。[……]当自我意识到在本我之中发生了客体入侵时,他通过压抑机制试图抵抗入侵。个性之中便包含了压抑的经历。 [……]而抑郁症患者则是不定型的、无形态的。后者是没有个性的人。”P71
悲伤产生于爱恋的客体的消失,但是现代互联网让对客体的注意力的转移变得迅速,因此痛苦、漫长的“哀悼期”也变得没必要了。
“社交网络中的‘朋友’承担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个体的自恋式自我感受。他们构成了一群鼓掌喝彩的观众,为自我提供关注,而自我则如同商品一样展示自身。”P76
“抑郁和歇斯底里或悲伤一样,是否定的现象,而抑郁症则是和过度的积极性相关联。”P78
“超我的否定性限制了自我的自由。按照理想自我去建构自身则被视作一种自由之举。自我被困在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之中,因此变得日益消沉疲惫。由于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鸿沟,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攻击。”P81
“现代晚期的功绩主体不屈服于任何人。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主体,因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即是屈从(subject to)。他把自我积极化,解放自我,使其成为一个建设项目。他把自我积极化,解放自我,使其成为一个建设项目。从主体转化为项目却没有消除束缚。曾经来自他者的约束如今变为自我约束,后者却伪装成自由。这一发展变化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密切关联。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强大,因为自我剥削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P82
神圣人是有罪的人,可杀死而不用受到处罚,因此是“赤裸的人”。阿甘本认为神圣人和绝对的全力是政治的两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把生存绝对化。[……]当生命变得赤裸,如同一枚钱币,并且空洞无物,缺乏任何叙事性内容,这时便产生了健康狂热症。”P86
2.神圣时间——禁锢在没有节日的时代
伽达默尔:“艺术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时间体验,我们因此学会了停留。”[……]节日是不会消逝的时刻。它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神圣时间。P90
“德语和英语中’节日’(Fest,festival)都来自拉丁语festus。后者意指‘用于宗教活动的时间’。如今的节日仅仅是一次事件、一场热闹的活动。事件和节日的时间属性是相反的。事件(event)来自拉丁语的eventus,表示’突然出现、发生’。它的时间属性是偶发性。偶发性全然不同于神圣时间的必然性。前者正是当下社会的写照,一切约束和关联都消失了。”P93
“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由于前者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看似矛盾的是,过劳症的最初症状是一种极度狂喜。患者无比兴奋地投入工作之中,直至最终崩溃。”P94
对健康的绝对崇拜,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有人憎恶毁灭,那么他必须同时厌恶生命,因为只有死亡才等于永不衰退的生命。”P96
解放这一切的是美。
“我们应当把商品改造成一个庆典场所,在其中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P104